安徽创新农村土地整治五年补充耕地百万亩

来源:新华08网  2011-10-12 14:54

新华08网合肥10月12日电(记者杨玉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建设,如何在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已成为各地发展中不容回避的难题。近年来,安徽省大力实施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为主的农村土地整治,并尝试把土地整理、建设用地置换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十一五”期间全省共验收补充耕地100余万亩,连续多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有余。

大旱之年获高产,土地整治功不可没

尽管遭遇持续旱灾,安徽省阜阳市种粮大户葛浩新今年的小麦亩产仍然超过千斤。他说,实施土地整治后,农田抗灾能力比过去强多了。

今年安徽小麦总产超过244亿斤,比上年增产1.4%,夏粮实现“八连增”。而去秋至今年夏初,安徽粮食主产区的沿淮淮北遭受了6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大旱之年夺丰收靠的是什么?不少主产农户都和葛浩新一样,认为土地整治帮了大忙。

阜阳市近年来通过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30万亩,并增加耕地面积1.4万亩,为全市连续8年小麦丰收,创建江淮百亿粮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阜阳市国土部门初步统计,实施土地整治的项目区小麦种植亩均增产100斤以上,按每斤价格0.96元,可增收5760万元;净增的耕地以亩产小麦850斤计,可使农民增收2284万元。

阜阳市颍上县红星镇土地整理项目2009年8月被批准为省级土地整理项目区,总投资1583.7万元,已完成投资90%,共疏浚大中沟10条、新打机井88眼,且设备齐全、合理布局,机井密度达到每万亩100眼,灌溉成本为10-20元/亩次。去冬今春大旱期间,项目区通过抗旱浇灌,小麦亩产达800-1000斤,而附近一些非项目区沟无水、地无井,灌溉困难且成本高达30-50元/亩次,亩产只有400斤左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土地整治不仅补充了耕地,增加了粮食生产能力,安徽各地还结合土地整治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走进肥东县白龙镇长王村,一排清一色的两层小楼,干净整洁,让人眼睛一亮。经过土地整治整村推进试点,该村将原有的15个自然村归并为3处新村庄,新建住房962户,形成了3个有江淮特色、基础设施齐全、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新型综合社区。安徽省国土资源厅耕地保护处负责人表示,土地整治在提高农业生产保障能力、保障项目区粮食稳产高产的同时,通过迁村并点、拆旧建新、空心村治理,改善了农村村容村貌和农民生活环境。

坚持尊重民意与阳光整治相结合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一项关乎民生、牵系长远、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可以直接增加用地指标,而且对促进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建设、改善农村综合环境都将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安徽各地在土地整治过程中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尊重民意与阳光整治相结合。

第一,坚持立足实际、量力而行,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群众利益。在土地整治前,认真做好项目区群众思想工作,把政策宣传到位,征求群众意见,土地整理是否参与新村建设试点,怎么建设新农村让农民做主,如何管理新农村让农民做主等,努力形成工作合力。在整治过程中,对农民宅基地和住房进行丈量、确权、登记,并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做到产权明晰;严格执行标准,及时足额补偿到位,切实维护好农民利益。一些地方还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推举德高望重且有组织能力的村民作为成员,成立项目建设理事会和质量管理监督组,统一行使管理权和监督权,真正做到农民的事情农民办。土地整治后,根据整治结果确定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及时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二,实行规划、立项实施和验收的全程监管。从新村建设、旧村拆迁、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到土地整理、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实施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工程监理制、公告制和审计制等管理制度,确保土地整治工作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运行,让村民全程参与,接受村民和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三,科学选项,对不具备实施条件的村庄,不纳入选址范畴。根据各地基础条件和工作难易,按照不同类型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不搞一刀切。对村盘较大、土地闲置率高的空心村,通过旧村改造,统一建设完善公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最大限度的减少闲置土地;把地处边远、生活条件较差的村庄进行整体搬迁,引导和鼓励被拆除旧房的农民向集镇和中心村集中。

第四,探索整合资金捆绑使用的办法,解决整治资金瓶颈。安徽还。在严格落实项目配套资金的同时,按照“渠道不变、集中投入、各计其效”的原则,积极整合有关涉农资金和项目,协调财政、农业、水利、国土等各部门,把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耕地开垦费、水利建设基金、农业开发资金等涉农资金统筹起来捆绑使用,缓解资金压力,发挥项目的集聚效应,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顺利推进示范建设工作。

连续多年耕地占补平衡有余,新一轮整治工程启动

据安徽省国土部门统计显示,从2005年到2010年的五年间,安徽共批准和实施国家和省级项目240个,总建设规模311万亩,总投资超过51亿元,规模和投资额分别为“十五”的7倍和8倍,全省共验收补充耕地100余万亩,连续多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有余。

仅今年上半年,全省已竣工验收57个国家和省级投资的土地整治项目。通过整治,新增耕地超过4万亩,实现粮食增产4083万公斤,农业净增效益6532万元;改造中低产田33.2万亩,实现粮食增产2656万公斤,农业净增效益42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0余元。

同时,土地整治也减少了农村闲置土地,提高了农村土地利用率。全省建设用地置换涉及到的农户,平均宅基地面积减少50%以上。整治后,耕地连片,基础设施配套,为土地流转创造了较好条件。合肥市长丰县将项目区整理后的1.5万亩耕地整体流转给一家农业企业,项目区农户通过新增耕地收益、收取土地租金、到农业企业务工等途径,每年户均可增收2000元以上。

安徽新一轮土地整治工程从今年开始实施。根据规划,到2012年,全省将整治土地342.24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270万亩,新增耕地11.72万亩,实现新增粮食生产能力5.2亿斤。安徽省国土资源厅负责人表示,新一轮土地整治将把淮河流域作为重点整治示范区,整治完成后,安徽淮河流域将打造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成全国农村土地整治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典型。(完)

【责任编辑:姜楠】
已有0人参与

我来说两句

用户名: 快速登录
返回新华08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