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财经 > 产业经济 > 破解保障房资金“血荒”亟待顶层制度创新(2)

破解保障房资金“血荒”亟待顶层制度创新(2)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2年02月28日17:21分类:产业经济

二、多因素“绊住”社会资金

长期关注房地产金融问题的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黄石松认为,从长远来看,完成“十二五”保障房目标任务只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要真正解决我国大多数人的住房困难,建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住房保障制度,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钱”的问题不解决,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公租房是今年各地大规模建设的保障房新类型,目前,公租房建设主要靠财政投入、银行贷款支持,其投融资模式尚未成熟。以2011年的建设成本测算作为标准,北京市公共租赁房的平均建设成本约7000元/平方米,平均每套为50平方米,每套成本为35万元;目前,公共租赁房月租金定价比同区位同类型普通商品房低30%左右,收回全部投资成本需要30年左右。很显然,除政府投入外,不可能有银行资金和社会资金愿意参与其中。

部分业内人士指出,投资风险较大是绊住社会资金进入保障房建设领域的主要因素之一。记者从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了解到,一些国有银行机构选择公租房项目十分谨慎,通常需地方财政明确给予一定补偿,在确定期限结束后,如正常回收公租房投资收益不能弥补银行本息,地方政府给予一定补贴。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接受采访说,公租房项目一般要20年左右才能收回投资成本,银行机构确保贷款安全必须要得到“财政承诺”,这实质上是以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益托底,容易引发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捆绑。

近年来,民营房地产企业较多的福州市却鲜有民营房企参与保障房项目建设,一些民营房企负责人告诉记者,保障房售价一般相对固定,但建筑材料价格向上波动较大,用工费用上涨较快,这些成本上的不确定加大了建设保障房的风险。此外,一旦在保障房项目建设、管理过程中出现不规范现象,民营房地产企业都无能力应对,只能增加企业的不必要负担。

福建省去年计划建设公租房达7万套,该省尝试推出公租房“配套”商业开发的模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即允许新建公租房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在底层配套商业店铺,用于出租出售。但是,多数大型民营房企对此不感兴趣。

“这种‘配套’模式看起来很美,但风险还是很大。”福建省内一家大型的房地产开发集团负责人毫不讳言地告诉记者,“只有将公租房项目选择建在市区繁华地段,项目用地由政府无偿划拨,且项目上面建公租房,下面建商铺,一卖一租,收益才能基本覆盖成本。如果项目用地选在偏远地段,商铺的销售就难以让人有乐观的预计。”

“当前,解决保障房资金问题,真正缺的是政策,是机制。”黄石松说,事实上,不论是在我国金融系统体制内,还是在民间金融系统中并不缺乏货币的流动性,据统计,鄂尔多斯民间借贷资金至少在2000亿元以上,大部分流向了房地产领域,而温州炒房团的热钱据说不少于6000亿,自2003年以来就不断在各大城市房地产市场兴风作浪。

[责任编辑:姜楠]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