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财经 > 宏观经济 > 投资风险叠加 中国企业走出去大趋势不变

投资风险叠加 中国企业走出去大趋势不变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2年03月05日14:51分类:宏观经济

核心提示:最近发生的利比亚事件和在苏丹、埃及中方员工遭劫持等事件,严重威胁到中国境外企业和人员的安全,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蒙上阴影。除了各种意外安全事故外,经验不足以及国际市场的变幻莫测也成为走出去的企业面临的风险。

新华08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赵仁伟 黄歆 叶前)5日一早,正准备出发去人民大会堂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寿全听说北京建工集团多名员工4日在刚果(布)发生的爆炸事故中伤亡,感到十分痛心。

“类似的安全事故接二连三,感觉防不胜防啊。我们的企业还是要提高风险意识,确保人员、财产以及经营安全。”张寿全说。

温家宝总理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正处于对外投资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他强调要“加强对外投资风险管理,维护我境外企业人员和资产安全”。

近年来,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企业开始闯荡世界,为中国经济和当地经济都做出了贡献。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非金融类境外直接投资为601亿美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2010年创下688.1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这个数字相当于“十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3倍。

然而,最近发生的利比亚事件和在苏丹、埃及中方员工遭劫持等事件,严重威胁到中国境外企业和人员的安全,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蒙上阴影。除了各种意外安全事故外,经验不足以及国际市场的变幻莫测也成为走出去的企业面临的风险。

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认为,企业“走出去”有两方面的安全特别值得注意,员工的人身安全,投资安全。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新闻发言人赵启正2日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虽然已经有了很成功的例子,但是总体上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原因在于企业对国际市场还缺乏深入的认知和全面的把握,对于国际惯例、通行规则还不够熟悉,也不太善于与当地开展公共外交。

“一些企业海外投资失败,往往由于仓促上阵。”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锡华实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杰庭说。

他说,国外企业到中国发展,一般是前三年先设办事处,全方位了解中国的情况,然后再进行实质性投资。中国许多企业则是说投就投,对法律不了解,对风险估计不足,结果导致失败。

国际市场的风险也让一些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参与国际竞争望而却步。全国人大代表、广东亿达洲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秉记认为,比起大企业来,中小企业走出去就更难。

“我们只看到欧美一些大的跨国公司全世界卖产品、卖服务、建分公司,却忽视了许多外国中小企业也走得很远。中小企业走出去最大的困难在于抗风险能力和资本运作能力,很难在国际市场抵抗风云变幻。”他说。

在全国人大代表、志高集团控股董事局主席李兴浩看来,中国企业走出去最大的软肋还是品牌。国内市场很强大的企业,国际市场发出的声音也很微弱。“一提到‘中国制造’,国际市场的消费者常常习惯把它与廉价商品等同起来。”李兴浩提起这个话题时颇有感触。

志高空调为很多外资品牌代工生产产品,但同类产品的价格要比志高品牌高出一半左右。“自主品牌不是没有能力做高端产品,而是品牌的市场忍受度和美誉度还不够。”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开展境外能源、原材料、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合作和跨国并购。创新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模式,支持“走出去”的企业相互协同、集群发展。

作为中国企业最早“走出去”的典型,并购汤姆逊的中国家电巨头TCL的掌门人、全国人大代表李东生坚持认为中国企业应该走出去,未来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应能够参与推动制定新的国家经济规则。

代表委员们建议,中国企业要成功走出去,需要准备充分,做好预案,尽力降低风险,避免不应有的损失。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郭国庆说,企业走出去会面临新的经济环境、科技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在全球市场上,成功的企业往往是那些善于适应环境的企业。企业要成功地走出去,必须有风险意识,研究新环境,预估各种风险,加强员工培训,制定应对风险的各种预案,善于运用所在国的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全国政协委员、爱国者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冯军建议,中国企业走出去之后,可以先避免采用并购的方式,因为并购风险很大,且需由中国企业独立承担这份风险,这对金融活动困难且不了解当地法律法规的中国企业来说是雪上加霜。

他认为,应该首先培育一支与国际化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增强核心竞争力,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可以与海外企业逐步开展各项合作,包括合资经营。这样由海外合资企业出面进行金融活动,取得当地金融机构授信的成功概率会大大提高。合资对象作为当地企业,对于当地法律法规普遍相对更加熟悉。加强沟通,可以省去咨询费,并避免各种不便和壁垒。

张杰庭委员说,企业还应与中国政府驻外大使馆加强沟通合作,可由大使馆出面举行一些培训、沟通工作,共同帮助企业筑牢“安全防线”。(完)

[责任编辑:姜楠]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