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财经 > 产业经济 > 综合 >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中国农业发力种子研发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中国农业发力种子研发

http://news.xinhua08.com/来源:新华08网2012年03月11日13:33

新华08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刘宝森 曹国厂 刘劼)粮食生产“八连增”,但耕地红线越拉越紧、物化生产要素投入空间变窄迫使中国将农业增收潜力逐渐向依靠科技拉动上转移,其中,被视为农业科技建设“第一公里”的种子繁育正成为科研人员冲击的战略制高点。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全国两会上,就“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增产增收”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要加快农业的科研创新,特别是种业的创新,“一粒种子能改变一个世界,种子及良种良法的配套,对农业增产非常重要”。

在中国小麦主产区山东,一种名为“济麦22”的新品种今年在全国实现推广面积4800多万亩,成为目前国内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6年前,这一品种刚刚通过审定时,仅在山东境内种植22万亩。

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刘建军说,“济麦22”最高每亩可产789.9公斤,是中国一年两熟条件下的小麦高产稳产纪录保持者。更为重要的是,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一般来讲,一个地区培育出的小麦品种只能供这个地区来种,推广到其他地区产量则会下降或不稳定,这是其推广如此迅速的重要原因。

“育种对粮食增产有基础性作用,在山东,良种对粮食增长的贡献率在30%至40%,配合栽培技术、生产技术、肥料等因素,是今后继续提高粮食产量的动力所在。”刘建军说。

201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1424亿斤,首次登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实现“八连增”;三大主粮(水稻、小麦、玉米)首次超过了1万亿斤;人均占有粮食首次达到了850斤,超过粮食安全标准线50斤。

韩长赋介绍说,去年粮食增产的贡献当中,85.8%是由于单产提高,而不是面积增加,单产提高主要是科技的作用。他坦言,中国人多地少,人多水少,虽然“八连增”,但要素资源已经绷得很紧,再靠投入更多的资源或物化的生产要素,制约很大。

“农业确实到了更加依靠科技、依靠劳动力素质的阶段了,要不然没有出路。”他说。

3月5日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

全国人大代表、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所长赵治海说,种子繁育是农业的“第一公里”,如果种子不行,没有生长基因,施肥再多都不长,种子是强化农业的一个起点。

赵治海因研发出世界上第一个谷子光(温)敏两系杂交种“张杂谷1号”而成名。目前,他研发的杂交谷子品种最高亩产在810公斤以上。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谷子生产长期亩产不足200斤。

如今,“张杂谷”不仅已在11个省份推广种植400多万亩,而且在埃塞俄比亚、科特迪瓦、尼日利亚等非洲10个国家也试种成功,增加了当地的粮食供给。赵治海表示,未来10至15年,要将杂交谷子在全国的种植面积发展到1亿亩,那样就可以为国家增产粮食400亿斤。

尽管亮点不少,但从更大的范围来看,中国种业企业总体形势令人悲观。全国多达8000多家的种子企业,长期处于“小、乱、散”的竞争局面,90%以上的种子公司没有研发能力。

赵治海说,现在的种子公司都太小了,知识产权保护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只要有一个新产品出现,小公司就去套牌,去模仿,压价恶性竞争。同时,国际种业巨头多年强势进军中国市场,如果种业完全被国外控制了,农业安全就存在隐患。

提高包括种子研发在内的中国农业科技竞争力已经被摆放日程。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定位,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

在中国农业大学寿光蔬菜研究院常务副主任国家进的眼中,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占一席之地就是要培育出无论从商品性还是产量都能够与国外同类蔬菜媲美的品种。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登海表示,随着中国种业政策的推进,种子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已经启动,中国种业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

赵治海说,要加强中国的优势产业,像小杂粮、杂交水稻、杂交油菜、杂交谷子,一定不能失去这些优势项目,把阵地牢牢抓在手里。中国当前需要研发更加节水、节肥、节约土地、提高高产的种子,在这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参与采写:吴光于、孙彬、齐雷杰、娄辰)(完)

【责任编辑:姜楠】

微博秀

一键关注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周刊订阅,更多精彩(每周五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