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财经 > 区域经济 >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融资难”待破解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融资难”待破解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2年03月14日20:29分类:区域经济

新华08网北京3月14日电(白丽萍 黄烜予)当前,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着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低、投资不足、产业环境不配套等突出问题,大量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又迫切需要资金的中小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一些全国人大代表认为,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仅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还应努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与当前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途径单一、基础薄弱 民族文化产业融资难上加难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融资平台的支撑,但由于民族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对接程度小,加上银行缺乏对文化产业的系统性研究,大部分少数民族文化企业面临融资难题。

首先是融资途径单一。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企业大多处于发展过程中,企业规模较小,有形资产少、无形资产多、抵押担保品不足,再加上文化产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原因,除了政府投资外,银行贷款很少,更没有股权融资、风险投资、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

“钱从哪里来?”全国人大代表、新疆杂技团瓦孜队队长阿迪力·吾休尔认为这是最棘手的问题。他说,除了财政、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省市的补贴之外,就是自筹、外资、贷款。就新疆目前的文化产业融资现状来说,仅靠自筹,民间资本还是比较薄弱的;靠外资,短时间内也“远水解不了近渴”;单靠贷款更是杯水车薪。

当前少数民族大部分文化企业对成本低廉、方式灵活的各种新兴融资渠道和手段不熟悉,企业很少从投资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非银行类融资渠道获得资金支持。同时,与内地相比,企业在短期融资券、企业债等新兴融资渠道方面的探索进程也偏慢。

其次是融资基础薄弱。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巡视员李亚平说,近年来各地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迅速升温,一大批投资意向和开发项目正在落实中。然而大量民族文化企业的融资基础仍然薄弱,“融资难”问题十分突出。

以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四川省巴州为例,文化产业融资基础薄弱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巴州80%以上民族文化企业属于微小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不强,资产质量不高,信用能力缺乏保障。二是产业链条短。巴州民族文化产品生产以传统工艺技术为主,产业发展缺乏实体支撑,缺乏其他衍生产品,创新能力不强,附加值不高,难以满足市场日益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三是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基础不牢。近年来,巴州投资近百万元创作了一些原生态剧目,成立了蒙语译制中心,形成了一定的民族文化品牌和项目,但带动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尚未形成文化产业集群。

[责任编辑:王婧]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