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财经 > 宏观经济 > 《金融世界》特别策划:金融特区(4)

《金融世界》特别策划:金融特区(4)

2012年03月26日14:56分类:宏观经济

核心提示:中国市场支撑这些跨国企业的利润,但是,中国投资者却无缘分享。能否设立“金融特区”,对接海外资本市场呢?

京沪津决战离岸金融

 

设立“金融特区”,可能会在城市选择方面引发争论。目前,业内普遍认为,北京、上海、天津优势相对明显,并各具特色。北京具有总部聚集效应,上海金融市场较为发达,而天津则占据新区特色。

部分专家学者看好北京。“‘一行三会’、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大型上市公司总部主要集中于北京。”前述业内资深学术专家表示,“如果‘金融特区’在北京先行先试,在法律、政策,研究等方面,同有关部门沟通会比较及时、便利、直接。”

毋剑虹持相同观点,他认为北京最大的优势就是总部集聚,有利于境内机构直接熟悉境外金融运作,政策传达、监管沟通也更加方便。邵万雷认为,“设在北京,好处在于出现问题,大家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及时沟通,也有利于政策推进。”

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5〜10年内,北京会选取“离岸金融前期模式”,促进国内与国际金融市场融合,进而打造综合性国际金融中心。

业内流传一个故事:当年,几家外国交易所在北京设立代表处时,证监会负责人曾打趣道,我们就把你们几个国外交易所驻华代表处看作外派机构,出现任何问题,可以第一时间进行沟通,随时了解国外金融市场情况。有业内专家认为,如果“金融特区”设在北京,这种“对话机制”可以得到复制。

连平持不同意见,“离岸金融风险比较高,在首都发展不是最合适,比如,美国发展离岸金融,主要是在纽约。”

天津市经济发展研究所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李文增认为,“总部聚集,更多是发挥管理中心作用,未必一定适合搞离岸金融。离岸金融市场通常以自由贸易港区为基础,否则很难发展。”他进一步表示,发展离岸金融主要靠创新,监管过多反而不利。

不少业内人士支持上海。谢栋铭认为,上海最大的优势是“金融基础建设已经完成。”连平进一步表示,上海市场体系较为成熟、开放程度相对深,外资聚集水平高,这些优势北京和其他城市并不具备,“而且有利于离岸与在岸业务相结合,未来发展空间较大。”

郑学勤认为,如果让国外金融机构进行选择,大部分可能会选上海,“一方面是由于历史传统;另一方面则是机构、市场、人才集中,涉外服务水平高,金融人才法律意识强。”李豫表示,事实上,上海在2006年就已进行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离岸交易平台开拓性尝试,他进一步指出,“可以利用上海在岸市场基础,打造离岸金融平台,连接国际金融市场。”

但也有学者认为,上海发展离岸金融,首先面临自身定位不清问题。鲁政委直言,上海不会成为离岸金融中心,何况目前,上海金融发展水平也有限。李文增则认为,“上海市场规模较大,也有资本市场职能,如果再增加离岸金融,一旦出现风险,整个市场震荡可能不小。”

相比北京和上海,一些业内专家认为,天津应充分利用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优势,在现有东疆保税港封闭区基础上,加快离岸金融市场探索。此前,天津曾提出,用10〜15年时间,将滨海新区建成重要的离岸基金中心、离岸保险中心,以及离岸银行业务中心。

李文增表示,天津最大的优势在于自由贸易港区,“目前,重点发展离岸货币市场,还没有延伸到离岸资本市场。”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天津发展离岸金融,另一大亮点是OTC(场外柜台交易市场),但反对方则指出,在OTC发展离岸金融可能带来风险隐患。

“天津在离岸金融方面的尝试,实际上没有真正涉及境外金融运作。”毋剑虹认为。邵万雷则表示,除北京和上海外,其他城市对金融人才吸引力不大,“发展离岸金融,归根结底,人才优势最重要,而人才吸引能力需要多年积累,短期内无法复制。”还有业内专家指出,配套改革力度和政策推进速度可能会制约天津离岸金融发展。

毋庸置疑,设立“金融特区”,打造离岸金融平台,谁先迈出实质性步伐,必将占据主动。发展离岸金融不会一帆风顺,但如果能见证“金融特区”诞生,参与我国金融实现国际融合,绝不失为一种时代幸运。

 

[责任编辑:刁倩]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