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财经 > 产业经济 > 综合 > 夯实发展基础 打造优势产业

夯实发展基础 打造优势产业

http://news.xinhua08.com/来源:新华08网2012年06月25日17:01

新华08网贵阳6月25日电(记者陈晨 王新明 禹志明)记者近日在黑、吉、辽、川、湘、黔等粮食主产区采访了解到,各地在认真贯彻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基础上,纷纷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补贴支农新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带动效应,引领农业现代化,补贴机制正成为撬动“三农”发展的有力抓手。

整合资金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你看一米宽的水泥田埂四通八达,将每格农田内的水土牢牢网住;环田而建的灌渠排渠,增强了抗旱排涝能力;更为难得的是,大型农机可直接下田了。”四川省仁寿县珠嘉乡63岁的种田大户舒金木站在一片网格化的农田前兴奋不已,他说,去年邻村耕种这种格状田,每亩水稻从900斤增加到1200多斤,“今年是我第一次耕种,信心十足!”

舒金木手指的这片格状田,是四川省2010年以来建成的2800个高标准粮田示范区中的一块。针对土地肥力下降,水利设施落后,部分地块零散、不便机械化耕作等问题,四川省自2009年起,在中央补贴惠农政策的引领下,将原先来自不同渠道、分散投向分支环节的支农资金整合打捆,集中投入,对规划地块的田网、渠网、路网全覆盖,实现农田排灌、土壤培肥、农机作业三方面能力综合提升。预计5年内投入153亿元,建设高标准粮田1000万亩。

随着中央不断加大农业补贴投入,各地纷纷出台配套政策,投入配套资金。3年来,吉林省在增产百亿斤商品粮工程中,集中实施沃土培肥、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等六大工程,以农业补贴政策为先导,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00多亿元,改造中低产田700余万亩。“2011年,吉林省粮食产量首次突破600亿斤,提前完成增产任务,”吉林省农科院副研究员杨双说。

以农业补贴政策为代表的惠农政策正成为粮食主产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尚方宝剑”。黑龙江省针对部分区域十年九旱、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今后四年,将整合中央、地方资金150亿元,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农田1500万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说,面对中央农业补贴政策极大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好势头,各地加大投入打造高水平农业基础设施,为粮食增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因地制宜打造优势产业

随着中央农业补贴政策的深化,各地结合实际出台特色补贴,对推动优势产业发展起到重要引导作用。

一是做实“米袋子”。“用3亩田的面积,种出4亩田的产量”,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倡导的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正在对提高湖南省粮食保障力发挥重要作用。湖南省“种三产四”项目协调员彭既明说,去年全省新增水稻集中育秧补助资金1.2亿元,各地财政提前拨付中央的良种补贴,对新增的集中育秧水稻每亩补助40元。这些专项奖补调动了农户种植超级杂交稻的积极性。2011年湖南省新增种植面积330万亩,增产稻谷10.37亿公斤。

二是丰富“菜篮子”。老工业基地辽宁省针对城市化水平高、临近京津冀主消费区的特点,大力推进以蔬菜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建设,财政补贴成为丰富“菜篮子”的牵引机。2008年以来,辽宁省、市、县三级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0亿元以上,对农民新建的日光温室小区、蔬菜大棚等给予一定比例的投入补贴,引来农信社贷款、农电建设、扶贫开发等支农资金纷纷进入设施农业。短短几年就使辽宁设施农业种植面积突破1000万亩,年产蔬菜4000万吨。而陕西省泾阳县同样采取这一方式,3年投入3500万元补贴农民兴建大棚,新增设施蔬菜2.4万亩。

三是做强“肉铺子”。吉林省九台市为鼓励生猪规模化养殖,从2009年起连续执行奖补政策,每建设一个标准养殖小区,补贴农民15万元,去年全县新增养殖小区364个,成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市”。如今这一模式正在全省推广,今年起吉林省启动现代畜牧业四年提升计划,省财政在每年投入1亿元支持1000个规模养殖小区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5%,改变零散小户养殖造成的肉价波动现象。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说,各地根据自身特点开发特色补贴品种,定向投放,加速了优势产品、拳头产业的形成,已成为农业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有效推动力。

打通“梗堵”引领新型农村生产关系

近年来我国农业在多重政策支持下大发展、快发展,一些地区顺应这一形势,利用补贴机制,促进农村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

一是引导农业规模化。规模化经营成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方向,四川省针对农业补贴只分散发放给土地承包户、对种粮大户扶持不够的现状,专门出台种粮大户专项补贴,对耕种面积超30亩的大户,每亩每年补贴20元,以促进土地集中连片种植。

一些地方土地流转不规范,少数农户担心今后无保障不愿流转。辽宁省为此在众多乡镇成立了土地流转交易中心,海城市出台专项资金,对农民向大户集中连片流转土地的,每亩给予50元补贴,以此引领了规范、科学的土地流转秩序。记者近日在海城市耿庄镇土地交易中心看到,流转农户仔细记录着电子信息屏上的大户信息,副镇长王立群说,原来是大户求别人,现在大家争着找大户,土地集中流转势头喜人。

二是带动农业机械化。近几年随着农业机械化率提高,农民购买农机具积极性提高,一些地区农民为争取购机补贴“挤破了头”,有限的补贴资金捉襟见肘。辽宁省昌图县为破解这一瓶颈,专门设立农机作业补贴资金,农机合作社或农机大户为农户提供劳务作业,每亩补贴10元。昌图县太平镇农民王守茗说,10元钱虽然不多,但让农户看到了雇请农机作业的实惠。据昌图县农委统计,2011年,这个县农业机械化率达70%以上,居全省前列,过去农户零散购机势头,正在向大户集中。

三是推进农业合作化。促进农业产、供、销一条龙,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不可替代,近年来也成为一些地方奖补支持的重点。河南省濮阳市去年出台政策,每成立一个专业合作社,给予5万元资金奖补;辽宁鞍山市近三年奖励2000万元扶持合作社发展,目前全市已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661个,成员25万人,2011年合作社社员人均纯收入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000多元。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说,各地实践表明,补贴机制正成为新时期服务“三农”的有力抓手。针对农业发展不断变化的形势,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应探索更为有效的补贴支农机制,更好发挥补贴促进农业大发展的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张韵】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周刊订阅,更多精彩(每周五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