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财经 > 宏观经济 > 若“货币战”来袭 中国怎么办?

若“货币战”来袭 中国怎么办?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3年01月24日14:59分类:宏观经济

核心提示:近期外国央行竞相开闸放水。一些分析人士担忧,这样发展下去或将酿成“货币战”,恶化中国外部经济环境,增加宏观调控难度。

财经观察:若“货币战”来袭中国怎么办

新华08网北京1月24日电(记者傅云威)日本央行日前决定引入2%的通胀目标,同时决定自2014年起实施每月定期购入资产的“无限期”货币宽松措施。当前,从美联储到欧洲央行、英国央行,西方货币决策者都采取更加积极的干预措施刺激经济。在短期增长动能不足、公共财政受限背景下,市场普遍预期,相关央行今后数年将维持乃至扩大货币宽松规模。

一些分析人士担忧,这些央行若缺乏协调,竞相开闸放水,发展下去或将酿成“货币战”,恶化中国外部经济环境,增加宏观调控难度。

流动性隐忧

从当前形势判断,宽松政策释放的新一轮流动性可能迫使中国在应对输入性通胀、外汇储备保值增值、防范热钱等领域再次面临挑战。

首先,外部货币宽松过度,会造就大量廉价资本,易扭曲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使某些关乎中国国计民生的进口商品价格居高不下。

譬如,近年来国际铁矿石离岸市场均价高企;另一方面,消化了全球铁矿产能大半的中国钢铁业却面临需求增长停滞,陷入全行业亏损。即便如此,国际铁矿价格仍未大幅下调。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超量流动性支撑下的廉价资本加剧了商品市场金融化过程,导致商品价格虚高,使中国输入性通胀压力难消。

其次,截至2012年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31万亿美元,位居世界最大对外债权国之列。分析人士指出,外部货币宽松过度,可能导致中国外储篮子中的美债等资产缩水,对外储的保值增值构成威胁。

再次,外部货币宽松过度,会产生更多国际热钱,增加外汇管控难度,并可能加剧国内资产泡沫,增加产业政策调控难度。

有数据显示,2010年美国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前后,包括摩根士丹利、高盛、瑞银等众多投行均以不同形式涉足中国房地产业。中国国内30多家大型房企也加紧推进海外融资计划。

分析人士指出,尽管中国实施严格的金融监管措施,渴求套利机会的国际热钱仍会透过地下钱庄、虚构国际贸易合同等多种渠道渗入国内,监管形势不容乐观。

另外,某些发达经济体放松银根不仅为刺激经济复苏,也或多或少有意压低本币汇率,促进出口部门复苏。这可能激化国际产业竞争和贸易争端。在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强化、西方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背景下,中国外贸环境有恶化之忧。

中国对策

欧美日央行印钞机器的轰鸣声说明,在经济复苏基础企稳之前,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扩张政策不会逆转。在此背景下,中国只有创新外汇储备运用模式,采取多元化投资思路,方能盘活外储资产,从而实现外储保值增值,促进外储服务改革、服务经济转型、服务中资“走出去”。

在这方面,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新动作,无疑开了个好头。外汇局近期证实,已成立外汇储备委托贷款机构,负责按商业条件提供美元贷款,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

面对输入性通胀预期,应加紧促进资源类中资企业“走出去”,在融资、经营和股权等多层次与境外上游资源类实业实现战略合作,控制关键资源,锁定市场风险,在矿业、农业等部门打破国际产业巨头垄断战略资源的局面。

针对愈发严峻的外贸环境,中国商务部门、出口行业和企业需更加娴熟掌握和运用世贸组织框架下的各种法律、法规,积极维权。从宏观层面看,中国经济还有待进一步优化结构,尽快结束“出口替代内需”的增长模式,提高自主、内生增长能力。

应当看到,全球金融危机深刻改变了数十年来中国经济赖以增长的外部环境。近期外部货币宽松潮既是一系列剧变的组成部分,又将激发更深层次的变化。

面对更加复杂的全球货币环境,中国唯有积极应对,创新旧有经济增长和金融管理模式,方能从当前复杂的国际贸易、金融博弈中全身而退,取得稳步增长。(完)

[责任编辑:王钦炜]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