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财经 > 宏观经济 > 中国外贸还能成拉动经济的“一驾马车”吗?

中国外贸还能成拉动经济的“一驾马车”吗?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3年03月04日07:33分类:宏观经济

新华08网上海3月3日电(记者吴宇 郑钧天)2012年,中国外贸增长6.2%,不仅比2011年的增幅回落了16.3个百分点,而且低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7.8%的增幅,增速之低多年未见。长期以来与投资、消费并列为经济发展“三驾马车”的外贸,在进入个位数的低速增长期后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正在此间举行的第23届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透露出来的一些信息,或许能为这道题的解答提供一些线索。

外贸“马车”的职责没有变化

有60多年历史的上海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服装出口企业之一,2012年出口超过4亿美元,占公司营业总额的九成。上海丝绸集团董事长徐伟民表示,长期以来,丝绸集团与千千万万外贸企业一样,以为国家出口创汇、拉动经济增长、解决就业、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等四项职责为己任,“不论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十余年的高速增长,还是去年以来的低速增长,外贸企业的这四项责任都没有变化”。

“但是,传统外贸企业今天肯定要加快转型升级,要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效益为核心,培育竞争新优势。如果没有'新花样’,连周边国家企业都比不过,肯定会被挤到边缘,进而导致外贸行业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下降。”徐伟民说。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华交会”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顾军认为,近些年持续的高速增长,已让中国成为外贸大国,但中国很多产业依然处于全球贸易价值链的低端,同时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难以持续。外贸进入低速增长期,既是世界经济不景气、国际市场低迷的客观环境的反映,也是中国政府部门和外贸企业“主动求变”之举,目的在于为转型升级提供时空余地,促进外贸企业深度融入全球经济脉搏,实现可持续发展。

“外贸是改革开放的先锋,是开放型经济的主力。通过转型升级,以质量和效益为前提、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外贸行业,必定会在国民经济'三驾马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顾军说。

外贸“马车”需要“众人扶”

来自福建德化的李志毅,是一家拥有近五百名工人的民营陶瓷企业老板。他告诉记者,去年企业向欧洲出口约600万美元,虽有小幅下降,但最让人担心的并不是外贸订单,而是当前企业的经营环境。

“工人很难招,来了也不安心。没有责任心,怎么能做出精美的陶瓷?被一些'暴利’行业吸引,像我一样的许多企业经营者不想再投入实业。不专心办实业,外贸的基础怎么能稳固?”李志毅的两大困惑,点出已进入低速增长期的中国外贸还隐藏着一些风险。

来自华东相关省市商务主管部门的信息显示,为了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去年九月通过的《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上海将重点发挥出口退税、信贷担保、保费补贴等政策的拉动效应,帮助外贸企业克服国际市场困难;江苏将加大对出口品牌企业的扶持和保护,鼓励企业自创品牌或收购国际品牌;浙江将全面建成100个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实现相关涉案企业应诉率达到90%以上。

进口:外贸“马车”新的着力点

近一年多来,随着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相继开业,昔日中国出口企业和国外采购商云集的上海世界贸易商城,正在快速增加高端进口商品常年展示和交易功能,成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一个重要平台。

这只是进口在中国得到越来越多重视的一个缩影。2012年,上海在整体外贸负增长0.2%的情况下,进口仍实现了1%的增长,贸易逆差达231.4亿美元。而自2002年到2012年,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11年间,上海有多达八个年份都是进口大于出口。

上海世界贸易商城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浩认为,在外贸进入低速增长期后,相对出口的“深度盘整”,进口有望表现活跃,成为外贸“马车”的新着力点。

商务部去年底就曾强调,中国加强进口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战略,并将重点采取三项措施,推动进口增长,促进贸易协调发展:一是进一步优化进口商品结构,稳定和引导大宗商品进口,积极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适度扩大消费品进口;二是继续推动进口便利化,进一步清理非关税措施,继续简化和放宽进口管理措施,减少进口环节和手续,降低进口费用和成本;三是不断完善进口促进体系,继续支持展会平台拓展进口功能,稳步扩大进口促进创新示范区试点。

上海美国商会近日在此间发布的《2012-2013年度中国商业报告》披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得益于中国日益壮大的中产消费阶层、不断增长的消费支出以及二、三线城市的稳步发展,在华美资企业开始转变以往低成本出口的发展模式,转为“立足中国、服务中国”。这也意味着进口今后不仅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还会为世界带来巨大商机。(完)

[责任编辑:李澎]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