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财经 > 时事新闻 > 中国一些城市开始面临“墓地围城”

中国一些城市开始面临“墓地围城”

评论
分享到
新华社2013年04月13日10:26分类:时事新闻

   新华社沈阳4月13日电(记者汪伟、石庆伟)近些年来,由于水泥、石材等永久性公墓越建越多,城市也不断外扩,城区与墓地的距离悄然拉近,“墓地围城”困局日益凸显。

  “以往清明节扫墓,要跑很远的路,现在突然发现,墓地离城区越来越近了!”辽宁沈阳市民王禄对记者说。

   沈阳市郊已有公墓近20个,多数建在二环路以外。但近年来沈阳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区不断外扩,根据最新的城市建设规划,未来10年沈阳中心城区将扩展到四环路,面积将从1220平方公里扩展到1545平方公里,二环路以外的许多墓地将与居民生活区相邻。

  “墓地围城”的趋势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中城市更加明显。

   目前,北京市共有100余处公墓,一位业内人士曾表示,全市一年过世人数约8万人,墓地需求较大,若干年之后,北京周围一些地区也就会变成“坟场”。人们所熟悉的八宝山公墓周围早已高楼林立,公墓处于城市中央。

   此间观察人士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各地都在争建水泥墓、石材墓等永久性墓地,这是“墓地围城”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墓地经营者也热衷于提供水泥、石材公墓,因为其中存在着较大利益链条。

近年来,尽管中国民政部门大力提倡树葬、草坪葬、花坛葬、海葬等绿色殡葬方式,但由于入土为安的传统根深蒂固,得到的响应尚不尽如人意。

   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生与死是两个世界,应在空间上作适当的隔离。“打开窗子就望见墓地,这样的房子我真不想买!”沈阳市民王禄说。中国许多有识之士呼吁应借鉴国际经验,加快殡葬改革,以破解“墓地围城”问题。

   一些专家建议,不仅要逐渐取缔水泥、石材等永久性墓地,也要对骨灰盒的材料加以限制,研制开发可降解的环保材料,推广各类生态殡葬方式,为子孙后代保留更好的生存空间。对于购买环保可降解骨灰坛的家庭给予补贴,并构建与新型殡葬方式相匹配的服务体系,例如网络祭奠平台等。

   沈阳农业大学教授、土地资源管理学者董秀茹等专家表示,城市建设规划也要进行科学的调整,着眼于城市未来发展,对墓地选址慎重考量,力争做到布局科学,少占土地。(完)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