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财经 > 时事新闻 > 汶川地震后五年新生45只大熊猫

汶川地震后五年新生45只大熊猫

评论
分享到
新华社2013年05月10日21:01分类:时事新闻

 新华社成都5月10日电(记者李鲲 吕冬 余里)45只大熊猫幼仔出生;8只大熊猫加入野化放归项目梯队;卧龙自然保护区神树坪大熊猫基地的新中心落成;核桃坪旧址得到修缮并用于训练……这是汶川地震五年来中国保护大熊猫工作取得的成就。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原卧龙基地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遭受重创,32套大熊猫圈舍中临山的14套被整体滑落的山体淹没,严重被毁。研究中心当年6月开始紧急转移60多只大熊猫,其中32只被转移到北京、福州、成都等相关单位寄养,其余的则被转移到碧峰峡基地紧急安置。 

新中心重建工作也随即启动。据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李德生介绍,2009年,由香港特区政府和国家林业局共同投资2亿元,在距离原址卧龙镇核桃坪10多公里以外的耿达乡神树坪区域动工新建中心,2012年完工,并于2012年10月30日举行了首批18只大熊猫入驻仪式。

“虽然新的保护中心落成,但全部大熊猫'回家’的时间依然是未知数。”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黄炎告诉记者。

“新落成的基地可以容纳80只熊猫,但目前主要是用于部分熊猫的圈养,而野化训练等功能区并未开放。”黄炎说。

李德生告诉记者,由于卧龙到映秀的省道303线经常出现问题,如果将全部熊猫都转到卧龙的新基地里,一旦发生地震等地质灾害,很容易造成与外界的交通中断,从而影响熊猫日常用品的补给。

“所以,暂时还不能让所有熊猫回到卧龙老家。”李德生说。

尽管遇到了种种困难,震后中国的大熊猫保护工作还是取得了不少成就。

李德生说:“5年来,研究中心人工饲养的新出生大熊猫共45只。目前中心共有大熊猫170多只,其中90%都是人工繁殖的。”

“2008年地震后,大熊猫野化放养工作中断了两年,但并没有停止。震后我们在新老保护中心周围共修建了13个熊猫野化训练圈,最小的4000-5000平方米,最大达到了1平方公里。”

   李德生说:“大熊猫寿命最长的达到了37.4岁,平均年龄25岁。我们对老年大熊猫进行了一系列康复、疗养工作,又对大熊猫开展了传染病防治工作,尽最大可能延长大熊猫的寿命。”

新中心目前还在不断建设和完善中。卧龙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张和民说,除了传统的圈养和野化训练,新中心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进行野生动物保护公众教育。

“教育中心建成后,我们将不定期组织学校师生来到这里,开展课外培训、野生动物知识讲座等活动,让更多的孩子从小就能树立起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也让大熊猫尽早'回家’。”张和民说。(完)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