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财经 > 时事新闻 > 述评:中国力量托起汶川灾区新梦想

述评:中国力量托起汶川灾区新梦想

评论
分享到
新华社2013年05月11日18:03分类:时事新闻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 李志晖 李惠子 刘陆)群山环抱的汶川县映秀镇,人们可以在一排排黄墙青瓦的藏羌民居间漫步,在热气腾腾的早点店吃上一碗当地米粉,然后到震中纪念馆为逝去的生命献上一枝花,感受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带来的震撼。

5年前,一场以映秀为震中的8.0级特大地震造成8万多人遇难失踪。这5年,还不足以让受灾民众完全摆脱家园破碎、痛失亲人带来的心理创伤,但在整个民族力量的托举下,灾区已获重生,并怀着梦想继续前行。

面对破坏性强、波及范围广、灾害损失巨大的一次地震灾害,中国举全国之力,打赢了抢险救人、抢通保通、卫生防疫、防治次生灾害、安置群众、灾区维稳等一场场硬仗,也彰显了应对灾难的中国力量和制度优势。

在这场特殊的斗争中,灾区探索形成了在中共领导和政府主导下,自力更生、多方援助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科学救灾御灾模式。强大的国力为战胜灾难提供了物质基础,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则是迎击困难的精神支柱。

汶川地震五周年前夕,曾遭受重创的绵阳市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缅怀逝者,激励生者。

仪式上,曾在担架上举起右手向解放军敬礼而感动亿万国人的郎铮再次举起右手,向援助灾区重建者敬礼。

“我们不再孤单害怕,因为国家没有忘记我们。”今年8岁的郎铮说。“我们搬进了新学校,校园窗明几净,四季花开,鸟语花香,还能在网络上和全国的小朋友一起听课、一起游戏呢!”

如果说在完成恢复重建主要任务期间全国上下展现出一股悲壮之情,那么如今灾区则更多是以豪迈之情脱胎换骨为一个安居乐业、生态文明、安全和谐的新家园。

日前,四川省委启动了“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为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凝聚正能量。

灾区重建不是原来能力的翻版,而是抓住恢复重建中新的发展机遇,使灾区与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如今,灾后重建配合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研发和产业升级已嵌入了灾后重建。汶川地震中损失最严重的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震后布局火电、燃机、核电、风电等八大产业“多电并举”,以实现战略转型。

灾区农村结合当地文化和地理资源优势发展旅游,吸引了来自周边县市和成都的游客。德阳市罗江县白马关是著名的三国古战场,自古为蜀都北部的“门户”,震后集中修建的房屋是黑白相间的徽派风格,吸引了来自周边县市和成都的游客。去年,当地接待游客70余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1.86亿元,核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万元。

自2011年9月四川适时启动灾后发展振兴规划以来,产业发展、就业促进、扶贫帮困、生态保护和地质灾害等重点工作不断推进。据统计,汶川地震后,四川国内生产总值4年翻了一番,突破2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000美元。四川主要经济指标已全面超过震前水平,正由西部经济大省向着“全国经济强省”的梦想迈进。

每一次灾难,无不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历经汶川地震惨痛破坏,中国设立了防灾减灾日,制定修订了救灾条例、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备受关注的公共建筑质量也经受住了考验。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报告显示,由于严格执行了基本建设标准,加强了工程质量监管并采用抗震防灾新技术,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的公共建筑在芦山7.0级强烈地震中表现良好,其中96.2%可使用或维修加固后使用。重建的学校、医院、体育馆和办公楼主体结构良好。

灾区重建的梦想,不仅仅是在废墟中筑起高楼,还要关注文化。大地震使羌族文化遭到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四川羌族人口损失了将近10%,为数不多的羌文化代表性传承人伤亡严重。

震后,中国迅速启动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在灾后羌族文化重建中把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与民生、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如今,数以百计的羌寨、碉楼、吊脚楼,在保持历史原貌的基础上修葺一新,灾区又闻羌笛悠悠。

地震噩梦已过,但对那些被强震深深伤害过的人们来说,生活仍然是场艰难的奋斗,心灵重建任务更具挑战性。

五年来,心理援助工作在政府层面得到进一步规范。2012年6月25日,国家减灾委员会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自然灾害社会心理援助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开展灾后心理援助的原则、方向和必要性。

9日至11日,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起的"中国第二届心理健康与和谐社会论坛"在北川举行,曾在灾区长期参与心理援助志愿者和全国各地心理机构优秀代表参加论坛,分享经验及接受专业培训,以提升心理援助的能力,帮助灾区民众战胜"看不见"的伤痛。

映秀镇漩口中学遗址安放的汉白玉钟表,指针永远指向14时28分,面对残破断裂的楼体,人们仿佛仍能感到山崩地裂的冲击,但时光已过了五年,汶川地震灾区正在重建家园中实现华丽转身。当灾区民众走出灾难获得梦想的新生,在多难兴邦的道路上,中华民族向着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又迈出了一步。(完)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