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财经 > 时事新闻 > 直面转型阵痛:中国坚持改革路径应对金融震荡

直面转型阵痛:中国坚持改革路径应对金融震荡

新华社2013年06月26日18:01分类:时事新闻

新华社北京6月26日电(记者章利新 岳瑞芳 李鲲)中国金融市场近日经历震荡:货币市场利率出现激烈上升和波动,银行间流动性紧张引发的恐慌情绪重创中国股市。对此,中国央行的态度始终保持“稳健”,拒绝猛力“救市”,引发了外界的诸多猜测和争议。

央行25日晚间发布公告重申,当前流动性总量并不短缺。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同时,央行提出,也要根据市场流动性的实际状况,适时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转型,不以增加货币总量为主的需求管理为主导,而着眼于如何以市场手段“盘活存量”,服务实体经济。目前中国金融市场经历的阵痛,或许会成为中国加快金融改革的动力

沪深股市近日连续暴跌,周一沪指放量失守2000点,跌幅高达5.3%;周二盘中,沪指更曾一度跌破1900点,恐慌情绪急速蔓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对记者表示,虽然近期股市出现了大跌,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将发生金融危机。中国股票市场正在从投机性市场转向投资性市场,投机性资金流出导致股市在转变过程中发生一定程度下降,这是正常的现象。

“做空机制利用和放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这和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无关。”银河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告诉记者,中国经济决策部门需要坚持正确的决策,不能盲目“救市”,不能将应对危机时的货币宽松政策常态化。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的四五年间,中国的金融体系发展非常迅猛,社会融资规模总量在GDP中的占比迅速上升。期间,为加大盈利空间,银行大量发行理财产品来吸收社会资金,代销融资性信托产品,出现了资产与负债业务双重表外化等现象,形成监管漏洞和潜在风险。

“银行间所谓'钱荒’,就是因为银行自己成为占用资金的利润最大化主体,大搞'钱赚钱’的表外业务。”左小蕾说,如果不能及时扭转这种“资金空转”,那么目前的非系统性风险就有可能转化为系统性风险。

如果不将金融体系中的空转资金挤到实体经济中,使其寻找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经济体系将面临更大的风险——这已经成为众多经济学家的共识。

在专家们看来,中央决策者当前的政策思路就是着眼于改革,通过改革调结构,通过市场的调节让资金流向最该去的地方,恢复经济结构平衡,实现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目标。

上周三,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提出,逐步有序不停顿地推进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这是李克强近期第三次提出“盘活存量”。

“盘活存量,就是需要金融机构回归本位和主营业务,专注于为存量资金寻找实体经济中的潜在增长点,而不是热衷于杠杆化操作,直接经营风险。”左小蕾说。

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研究员付兵涛近日撰文指出,要激活货币存量,必须调整存量贷款结构。在近60多万亿的人民币贷款存量中,每年贷款到期再投放的规模至少在20万亿元以上,相当一部分需要银行寻找新的贷款对象。结构调整的空间很大。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根据目前迹象判断,金融改革应该会加速。银行去杠杆化过程也会加大实体经济下行压力,这需要忍受短期阵痛,也亟需深化改革来释放活力,以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认为,如果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滞后于政策和市场发展的速度,无疑会形成金融改革中的系统性风险,或绑架金融改革继续原地踏步。因此,为未来几年金融改革铺路,或者是央行本次举动后面隐而未言的另一个原因。

他认为,国内的利率市场化可能会有进一步的突破,存款保险制度的引入也已摆上台面。汇率体系改革方面,央行有望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每日波幅。此外,资本项目开放的日程据称会大大提前。(完)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