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财经 > 产业经济 > 遏制“洋奶粉”涨价不应止于反垄断

遏制“洋奶粉”涨价不应止于反垄断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3年08月06日14:46分类:产业经济

新华社记者潘林青、叶婧

济南(CNFIN.COM / XINHUA08.COM)—近日,有消费者发现,此前受到国家发改委反垄断调查的“洋奶粉”巨头惠氏借推出新产品之机将售价恢复到降价之前,有“变相涨价”之嫌。此举在众多奶粉企业纷纷下调产品价格的大背景下,显得极为“扎眼”。

借新包装、新配方之名行涨价之实,这是“洋奶粉”的惯用伎俩。从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后,不少“洋奶粉”隔三岔五就借故涨价,累计涨幅从几十元到百余元不等。更令人惊讶的是,有些“洋奶粉”还实行严重的“价格歧视”政策,同款产品国内外价差甚至已超过两倍。

因此,不管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国内市场上“洋奶粉”零售价已经畸高,一些消费者犹如温水里的青蛙,被“煮”得不知不觉、无可奈何,被迫要额外支付一大笔费用,加重了经济负担。

“洋奶粉”之所以想涨就涨、底气十足,根本原因在于国内奶企正遭受“内忧外患”,在市场上根本不是“洋奶粉”的对手。近年来,国内乳企不时曝出质量安全问题,影响了国内消费者信心,这让标榜“高质高价”的“洋奶粉”乘虚而入、“攻城略地”。等国内乳企整顿完自身问题、想重振雄风之时,却无奈发现“洋奶粉”已趁势坐大,市场份额已占至七成以上,国产奶粉已难以与“洋奶粉”抗衡,只能乖乖做“小弟”。

应该看到,国家发改委及时发现并调查多家“洋奶粉”企业涉嫌垄断,有力维护了正常市场秩序。并且,反垄断调查效果“立竿见影”,不少“洋奶粉”价格应声下调。

但这还远远不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有关部门只能行使监管之责,不能跨越权力“边界”去干预市场,国内乳业要想复兴还是要靠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国内乳企练好“内力”,适时进行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并将食品安全视为“生命线”,实现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最终才会有能力在国内外市场上与“洋奶粉”一决高下。(完)

[责任编辑:王钦炜]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