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财经 > 产业经济 > 遭受非议的“洋奶粉”正在走下“神坛”

遭受非议的“洋奶粉”正在走下“神坛”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3年08月06日14:50分类:产业经济

核心提示:在中国市场经历长达5年攻城掠地、高歌猛进之后,“洋奶粉”近日接连遭遇“变相涨价”、“食品安全”的“拷问”。

新华社记者叶婧、潘林青

济南(CNFIN.COM / XINHUA08.COM)--在中国市场经历长达5年攻城掠地、高歌猛进之后,“洋奶粉”近日接连遭遇“变相涨价”、“食品安全”的“拷问”。“价高质忧”问题频现,近年不断蚕食中国市场份额的“洋奶洋”,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7月初,国家发改委对多家奶粉企业启动反垄断调查,多美滋、惠氏、雅培、美素、明治、合生元、贝因美等多个外资奶粉品牌陆续降价。

然而,在反垄断调查不足一个月、调查结果尚未公布时,曾首个宣布降价的奶粉企业惠氏,低调推出新配方婴幼儿奶粉,新品价格与7月3日降价前的原配方奶粉价格基本相当。以900克的二段奶粉售价为例,“新配方”奶粉为223元,而原配方奶粉降价后才158元。

对于此次涨回原价,惠氏方面解释为,配方更新后,每个阶段的奶粉有所升级,例如一段中的DHA含量增加了约70%,三段中的胆碱增加了20%,叶黄素增加了40%。由于新配方成本及研发成本较旧配方高,无法在原有价格的基础上继续下调,因此维持其下调前的价格。

然而,惠氏这一“成本上涨说”,遭到了不少业内人士的质疑。“换一个配方,在一些成分上面有些稍微的变动,这是很多'洋奶粉’涨价的惯用手法。”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分析师宋亮告诉记者,新配方中胆碱、DHA用量增加对奶粉的成本确实有影响,但不至于让价格出现4%的上浮,惠氏的这种做法就是一种变相的涨价行为。

东方艾格农用咨询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08年三鹿爆出“三聚氰胺”事件后,多个外资奶粉品牌曾通过更换包装、升级配方等方式多次涨价,每次提价幅度均在10%左右,频率也从“一年一涨”逐渐变成“半年一涨”,甚至“一季一涨”。

虽然坐拥高价,但“洋奶粉”还是占据中国市场的“霸主”地位。AC尼尔森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国产奶粉的市场份额已由2008年的约1/2下降到现在的约1/3,而外资品牌的却迅猛增长到约2/3。

究其原因,是“洋奶粉”一度被中国消费者寄予了“高品质”的信任。“我家女儿2岁了,一直都只喝'可瑞康’,就是觉得'洋奶粉’安全些。”厦门市民夏玲平说。而正是可瑞康旗下的1段婴儿配方奶粉和2段延续较大婴儿配方乳粉,被国家质检总局在5日发布的消费警示中“点名”。

由于新西兰恒天然集团被“肉毒杆菌”污染的乳清蛋白粉产品提供给了8家制造商,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建议父母暂停为6个月以上宝宝喂食“可瑞康”牌2段婴儿配方奶粉。作为掌控了新西兰90%奶源的恒天然集团,继双氰胺、反垄断调查之后,今年以来第三次发生负面事件。

无独有偶,自2008年开始在中国大肆蚕食市场份额的“洋奶粉”背后,是几乎每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仅在2013年4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进境食品、化妆品不合格信息中就涉及来自新西兰、澳大利亚、智利和韩国的8400多吨奶粉;2012年,“美素丽儿”奶粉被指蛋白质指标不达标,雅培奶粉被指乳清蛋白与酪蛋白的比例不达标;2011年,韩国每日乳业部分产品被检测出福尔马林,雅培、美素、多美滋奶粉内惊现活虫;2010年,雅培“喜康宝”系列奶粉疑遭甲虫污染全球召回;2009年,法国达能旗下的多美滋奶粉疑遭三聚氰胺污染,澳大利亚进口奶粉百乐斯被查出阪崎肠杆菌超标;2008年,澳优奶粉被检出阪崎肠杆菌,美赞臣、雀巢、雅培均被验出三聚氰胺。

“洋奶粉”年年涨价,但却年年爆出食品安全问题,不能不动摇中国消费者对“洋奶粉”“百分百纯净”的信心。“以后,奶粉安全看来不能以国产、进口来划分质量了。”北京市民郑婉说。

对于“洋奶粉”频现“价高质忧”问题,业内人士认为这将使以恒天然为代表的“洋奶粉”在中国遭受重创,对于中国乳业来说,是收复失地的极佳机遇。上海大学教授顾骏认为,“洋奶粉”跌下“神坛”的事实警示中国的乳制品企业,需要潜下心来重建信心体系,同时通过透明化生产过程等手段向国人证明自己产品的品质。

青岛圣元公司总经理李克等人认为,要严格执行食品企业红黑名单制度,将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暴露在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立体监督之下,不仅能够严惩、打击违法的个人和团体,更能够让食品质量过硬的国内乳企脱颖而出,从而占据更多市场份额,改变“洋奶粉”一家独大的局面。(完)

[责任编辑:王钦炜]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