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财经 > 区域经济 > 多地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

多地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3年08月29日10:20分类:区域经济

核心提示: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我国多地都在探索不同模式的养老服务,借鉴学习各种养老模式,有利于推动我国养老事业的快速发展。

新华社记者董原 李荣 谢云挺

北京(CNFIN.COM/ XINHUA08.COM)---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既能弘扬中华民族敬老优良传统、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又能补上服务业发展“短板”、释放有效需求、催生上千万就业岗位。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我国多地都在探索不同模式的养老服务,借鉴学习各种养老模式,有利于推动我国养老事业的快速发展。

——沪郊探索老年农民退休制度

记者在最近的采访中了解到,上海已在近郊松江探索建立老年农民退休制度,在农地由流转而实现经营者的新老交替及建立老年农民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两个关键点上,推出了相配套的一系列做法。

上海松江区农委主任封坚强很早就关注到老年农民的退休问题。他查找了很多国外的相关资料,结合松江当地农业的发展水平,在2008年提出了老年农民土地退包、养老退休制度的可行性设想。当年年底,当地政府正式颁布了试行意见。

据最新统计,松江地区已有3万多老年农民参加了“退休保障”计划,涉及全区7个镇,基本覆盖了当地整个农业地区,占到应享受人群的99.6%。“这个退休制度完全是以自愿为原则的,达到这么一个覆盖率,说明老年农民是欢迎的。”封坚强说。

根据松江区颁布的相关制度规定,有这样几个要点:一是适用于女性年满55周岁、男性年满60周岁及以上、领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退养补贴金的本地区农村户籍的老年农民。遵循政策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坚持老年农民到龄自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个人与集体经济组织签订退包协议。退包后的土地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由所在村组织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管理,重点用于建设设施农业,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与松江推行的家庭农场等适度规模经营模式相衔接,“合二而一”。

二是老年农民在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后,在原来农保退养补贴金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退养补助金,由区社会保障部门统一发放至个人储蓄卡。退养补助金的标准参照上海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和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情况,适时予以调整。目前,退休后增加的退养补助金为每人每月150元,与农保金两项合计,可达到每人每月700多元。老年夫妻俩每月合起来可达约1500元,“这样的收入水平,在农村生活,应该还是不错的”。

三是老年农民退休后的退养补助金,三分之一由村、镇集体经济组织承担,三分之二由区财政承担。退养补助金每年列入区、镇两级财政预算,由区财政统筹支付后年终与各镇财政进行结算。以村为单位发放到人,列入村民委员会的村务公开内容,接受村民的监督。

——兰州七里河区探索虚拟养老院模式

七里河区地处兰州市中南部,是一个回族人口居多的多民族居住聚集区,全区总人口56.1万,其中60岁以上老人接近总人口的15%。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子女没有时间陪伴在老人身边,致使越老越多的老年人开始选择机构养老的方式。养老机构也已经开始从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单一型服务向能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全方位服务方式转变。

据七里河区民政局局长汪文丙介绍,七里河区老人集中供养一直以来都存在设施配套不全、管理服务差、资金投入不足等诸多困难。面临新的形势,七里河区一方面加快农村敬老院转型升级,一方面扶持民营养老机构发展。

七里河区建设实体养老院同时,也注重虚拟养老院在养老领域的独特优势。七里河区虚拟养老院于2012年9月份建成启动。在虚拟养老院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七里河区立足“民情流水线”工程,将虚拟养老服务体系与区街两级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民情通”呼叫指挥系统进行了整合。

据了解,在虚拟养老服务中,七里河区将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特困“空巢”、“失能”老人等确定为A类服务群体;将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重点优抚对象老人、省市离退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获得市级以上模范和光荣称号老人、正高级以上职称老专家等确定为B类群体;将虽然有一定经济条件,但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孤寡老人确定为C类群体。在政府投入购买服务保证这三类老人老有所养的前提下,七里河区虚拟养老服务还扩展到了全区所有60岁以上的老人。

至2013年,七里河区6个乡镇、9个街道实现了虚拟养老服务全覆盖,纳入虚拟养老服务范围的老人达44964人。

——浙江金华“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受欢迎

浙江金华市金东区利用村庄闲置的场所,因村制宜建设“日间统一照料、夜间分散居住”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找到了一条适合农村的办法来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新路子。

金东区委书记郑余良说,金东区财力比较薄弱,要想解决量大面广的农村养老问题,靠政府大投入新建、扩建相当数量的敬老院显然并不现实。他们的思路是,把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重点放在“保基本”上来,也就是说,要保障大多数农村老人能够得到基本的养老服务。这个“基本”就是帮助解决老人最需要最期盼解决的吃饭、洗衣等日常生活护理。

今年初,金东区推出白天统一照料晚上分散回家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受到群众广泛好评。目前,全区已建成运行的服务中心129家,服务农村老人2万余名。

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这种养老服务中心,是利用村庄现有房屋、闲置校舍、旧办公楼等修缮改建而成,较之机构养老,一次性的硬件建设投入少,加之老人夜间分散居住,大大减少了运行成本。金东区民政局局长张志连说,如果新建一家容纳50多人的敬老院,一次性建设投入需500万元左右,而这500万元至少可以建成40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老年人口更可扩大到800多人。

“这种居家养老符合传统养老观念,符合老年人养老的心理需求。”金东区澧浦镇下宅村党支部书记王根俏说,大多数农村老人喜欢不离乡、不离家、不离亲。由于老人子女大多都在外务工,村里有了这样的养老服务中心,可以让这些空巢老人不脱离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不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惯,能得到吃饭、洗衣等日常生活照顾。

记者采访了解到,金东区在布局实施农村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中,采取两个“由大到小”的推进策略。一是在规划选点上,先选择老人多的中心村和规模较大的村进行建设,再逐步推向一般的村和规模较小的村。二是在服务对象上,先保障高龄、空巢、丧偶、贫困等困难老人的养老需求,再推进满足年龄较小的一般老人。并在调研测算的基础上,推出建设“基本版”的补助政策。

郑余良介绍说,每建一家居家养老中心,区里给予10万元上限的财政补助,并配套补助每家每年3万元的运行经费。这个“基本版”的农村养老中心,具备了老年食堂、医疗保健、文化生活的三大基本服务功能。他说,目前,金东区能保障全区80周岁以上老人以及困难家庭中60周岁以上老人的中晚餐,每人每餐只收2元。对于集体实力较好的村庄,村级组织可以建设“升级版”的养老中心,建筑样式可以更漂亮,服务内容可以更丰富,保障人群可以更放宽,但超出财政补助的部分由村里自己解决。

[责任编辑:范珊珊]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