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财经 > 宏观经济 > 市场化改革将开辟外商投资新空间

市场化改革将开辟外商投资新空间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3年11月15日08:09分类:宏观经济

核心提示:目前,中国是东盟最大的贸易国,美国、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同时也是其他主要经济体的重要投资对象。随着中国深化制度改革、着力开放市场,外商投资能够相得益彰地推动中国的经济体制转变与升级。

市场化改革将开辟外商投资新空间

新华社记者张栩 张钟凯

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对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新定位,在中国改革开放35年之后,对外展现出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开放和公平的市场体系的改革目标,为外商开辟了新的投资空间。

公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中国的新一届领导集体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全会成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将陆续指导出台公报所涉及的改革方案相关细节及具体措施。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大卫·库奇诺说:“公报提出了一个延展性很强的改革框架,未来细化可行的改革政策和措施将削弱政府控制、增强市场力量,产生意义深远的变化。”

大卫·库奇诺认为,中国目前急需结构变化以及大胆的全面改革,尤其是涉及金融体系以及促使国企私企“平起平坐”的措施,“摸着石头过河必不可少,但当务之急是尽快抵达岸边,才能如履平地。”

目前,中国是东盟最大的贸易国,美国、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同时也是其他主要经济体的重要投资对象。随着中国深化制度改革、着力开放市场,外商投资能够相得益彰地推动中国的经济体制转变与升级。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许宁宁认为,公报提到的“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将有助于中国与东盟共同打造今后合作的“钻石十年”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双方近日确定了2020年实现一万亿美元的贸易目标和今后八年新增双向投资1500亿美元的投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建设更加开放的市场体系。近期中国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鼓励更多民间资本进入传统国企垄断行业、取消和下放221项行政审批,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尝试“负面清单”和“准入前国民待遇”等模式,而深圳前海、天津滨海、重庆两江、浙江舟山、甘肃兰州、广州南沙等改革新区也持续发力,探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

正式运行一个月来,上海自贸区各项试点任务和改革措施全面推进。投资管理制度改革落地,取消审批实行备案制,工商登记“先照后证”,涉及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跨境贸易结算、外汇管理制度创新等在内的金融改革也在稳步推进。

根据德国商会最近的调查,作为欧盟最大经济体,德国现有大约4500家公司企业在华投资经营,其中绝大部分满意中国日益改善的投资环境,并有信心在明年增加投资。

中国美国商会主席葛国瑞认为必须清醒认识到,为了建立开放市场,中国依然任重道远。现有的利益壁垒阻碍了外商在中国大展拳脚:繁冗的投资审批程序以及投资遇阻时缺乏有效的行政和法律帮助,让许多中国经济的潜在外来投资者望而却步。

德国工商总会华北地区首席代表富雅莉女士认为,中国已经认识到相关利益壁垒的存在,“中国有能力通过简化投资准入程序和通过市场力量调整资源要素价格等方式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

对于改革的速度,中国德国商会董事、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穆勇博士认为,改革是一个渐变的进化过程,“市场化改革不像开灯关灯那么简单,需要不断地微调验证,寻找合适的速度”。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表示全面深化改革对各级政府是一场“大考”,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知行合一、扎实推进,抓好今年年度改革任务落实,全面深化改革,使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完)

[责任编辑:尹杨]

分享到: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