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财经 > 时事新闻 > 综述:解读中国首部《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综述:解读中国首部《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3年11月20日09:46分类:时事新闻

新华社记者姜岩 韩梅 张正富

北京(CNFIN.COM / XINHUA08.COM)--由中国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9部门历时两年多联合编制完成的中国首部《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18日在华沙气候大会上正式发布。它标志着中国首次将适应气候变化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提高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综合能力意义重大。

这一约2万字的战略引起与会各方关注,它有什么特点?

正视严峻挑战

与全球气候变化整体趋势相对应,中国平均气温明显上升。研究表明,近100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上升幅度略高于同期全球升温平均值,近50年尤其明显。降水和水资源时空分布更加不均,区域降水变化波动加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危害加剧。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平均每年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多亿元,死亡2000多人。

气候变化已经和持续影响到中国许多地区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预计未来气温上升趋势更加明显,不利影响将进一步加剧,如不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引起的灾害损失将更为严重。

该战略指出,中国政府重视适应气候变化问题,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与此同时,它对存在的问题并不回避:适应工作保障体系尚未形成,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适应要求,敏感脆弱领域的适应能力有待提升,生态系统保护措施亟待加强等。

确立清晰目标

该战略在指导思想中就指出,要将适应气候变化的要求纳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战略提出,截至2020年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目标是:适应能力显著增强,重点任务全面落实,适应区域格局基本形成。

适应能力显著增强是指,主要气候敏感脆弱领域、区域和人群的脆弱性明显降低;社会公众适应气候变化的意识明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科学知识广泛普及,适应气候变化的培训和能力建设有效开展;气候变化基础研究、观测预测和影响评估水平明显提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加强。适应行动的资金得到有效保障,适应技术体系和技术标准初步建立并得到示范和推广。

重点任务全面落实是指,基础设施相关标准初步修订完成,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能力显著增强。农业、林业适应气候变化相关的指标任务得到实现,产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提高。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海岸带和相关海域的生态得到治理和修复。适应气候变化的健康保护知识和技能基本普及。

适应区域格局基本形成是指,根据适应气候变化的要求,结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不同地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使人民生产生活安全、农产品供给安全和生态安全得到切实保障。

提倡国际合作

这份战略把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列为保障其实施的一项重要措施。它要求加强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积极引导和参与全球性、区域性合作和国际规则设计,构建信息交流和国际合作平台,开展典型案例研究,与各方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样化的合作。引导和支持国内外企业和民间机构间的适应合作,鼓励中方人员到国际适应气候变化相关机构中任职。 

它还继续要求发达国家切实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开展适应行动所需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积极参与公约内外资金机制及其他国际组织的项目合作,充分利用各种国际资金开展适应行动。

此外,它提出要通过国际技术开发和转让机制,推动关键适应技术的研发,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鼓励自主创新,促进中国适应技术的进步。还要综合运用能力建设、联合研发、扶贫开发等方式,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深入开展适应技术和经验交流,在农业生产、荒漠化治理、水资源综合管理、气象与海洋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海岸带保护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广泛开展“南南合作”。(完)

[责任编辑:赵鼎]

分享到: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