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财经 > 产业经济 > 手机软件免费了 隐私被“抢”了

手机软件免费了 隐私被“抢”了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4年03月14日17:20分类:产业经济

新华社记者陈刚、杨绍功

南京(CNFIN.COM / XINHUA08.COM)--“不查不知道,我的手机里竟然有20多个软件可以读取我的联系人信息,有的甚至可以录音和拍照,平时安装的时候确实没怎么注意!”南京市民徐勇对记者说,现在,多数免费的手机软件只要一下载,就提示要共享联系人信息等内容,你不选择确认,就没法使用。

为何一款简单的手机游戏都要求使用用户的定位信息,这合理吗?免费的手机软件抢夺个人隐私会带来哪些隐患?

要想免费用?隐私得共享!

随着智能手机的保有量增大和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地图、办公、游戏、音乐播放等手机软件越来越多,但安全问题并没有及时修补,用户隐私随意泄露着。不少用户对此注意较少,甚至已经习以为常,有些消费者甚至认为:“人家是免费的,怎么办呢?总得用吧,接受吧!”

根据中国互联网监测研究权威机构DCCI发布的《2013移动应用隐私安全测评报告》,在具有读取通话记录行为的移动应用当中,高达73.1%为越界抓取。应用程序正是利用了相关功能的调用权限,悄悄地盗走用户的隐私信息。61%短信记录读取、73%通话记录读取权限为功能不必须;通话记录、短信记录、通讯录是用户隐私信息泄露的3个高危地带。

搜集信息何用?分析消费习惯卖给广告商

一位软件行业资深人士告诉记者,这些免费的手机软件,要收回开发成本,要么是弹出广告,要么就是搜集你的信息分析消费习惯,然后卖给广告商。面对大量善恶难辨的APP,面对安装前真伪难辨的越界提醒,除了拒绝安装,用户是没有选择权的。

“移动互联网包括智能手机的一些内嵌软件,消费者享受服务的时候,必须接受一定的条件,例如共享联系人信息、修改USB内容、网关可以打开等,这些方面涉嫌侵害消费者信息权。”江苏省消费者协会秘书长童天武说,消费者个人信息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隐私信息以及相关消费信息,商家应予以保密并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防范消费者信息的泄露;二是对商业信息的拒绝权。

“实际上,这种行为已经不是窃取了,而是明抢。”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以手机的联系人为例,这一信息是消费者隐私信息的一部分,商家搜集这些信息违反了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也没有告知消费者搜集信息的使用范围,尽管这些软件是免费提供的,但不能因为免费就侵害消费者的信息权。

谁来保护我们的信息权?

从3月15日开始实施的新消法的一大亮点,就是将个人信息保护作为消费者的一种权益确定下来。消费者权益保护专家提醒相关经营者,必须充分尊重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权,否则将要受到处罚。

童天武分析说,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权难点在于在有关信息权被侵害时难以举证。现在,消费者可以寻求专业检测机构出具相关报告,以证明软件盗用了个人信息。

此外,童天武认为,除了手机软件泄密,日常生活中消费者个人信息权被侵害应该说比比皆是,如消费者在刚刚买房、办保险后就发现,经常收到一些商业信息和电话。因此,在呼吁消费者主动举报的同时,更期待行政主管机关更加主动帮助消费者加强监管、依法维权。(完)

[责任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