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财经 > 区域经济 > 京津冀一体化亟待推动高等教育协同发展

京津冀一体化亟待推动高等教育协同发展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4年04月25日17:02分类:区域经济

核心提示: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相关合作领域的细化也开始提上日程。记者近期调研了解到,由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京津冀三地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协同发展面临困难。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区域内高等教育也应该突破行政壁垒,转变传统观念,推动协同发展。

新华社记者翟永冠

天津(CNFIN.COM / XINHUA08.COM)--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相关合作领域的细化也开始提上日程。记者近期调研了解到,由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京津冀三地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协同发展面临困难。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区域内高等教育也应该突破行政壁垒,转变传统观念,推动协同发展。

——资源分配不均 协同发展吃力

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随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对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但考虑到京津冀两市一省截然不同的历史和发展阶段,教育资源分配并不平均,难言协同发展。

在教育资源分布上,北京是全国高等教育中心。据统计,目前北京有部属院校32所、市属院校30所、民办高校100多所,高校总数超过200多所。这些高校加上研究院所拥有的博士点、文科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理工科重点实验室以及文、理、工、农、医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占全国总数的55%左右。

在天津,共有普通高校44所,其中,本科院校18所、高职院校26所、另有独立学院10所。在职业教育方面,天津现拥有2所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重点建设单位,65所国家级、省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反观河北,尽管普通高校有88所,但其中本科院校只有26所,省属骨干大学10所;民办高校14所。河北省比较“宝贵”的一所“211”学校河北工业大学,现在仍然坐落在天津。

统计资料显示,比较三地高等教育资源状况,研究生培养机构数量北京是河北的68倍;普通高等学校(包括本科、专科、独立学院)的教职工数量,北京是河北省的1.1倍。在师资力量差异、地方财政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河北省和北京市、天津市均有较大的差异。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教育公平发展,也使真正意义上的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举步维艰。

记者从天津市教育主管部门了解到,实际上在2009年河北省就与北京、天津签订了教育合作协议,明确各方在师资、实验室、供求信息等多方面实现合作,资源共享。教育合作的内容包括高校间研究生相互访学制度。学习期间,协议院校间学分互认,师资共享,从而实现省市品牌专业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但记者了解到,几年的时间过去了,目前这项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真正能够从中得到好处的老师和学生并不多。

——思想认识滞后 行政壁垒障碍

一般来讲,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必然带来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反过来,高等教育的协同合作也推动区域内经济、文化联系更加紧密。比如,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为加快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珠三角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初期就建立了“珠海大学园区”,同时深圳也建立“虚拟大学园”,将全国38所知名大学吸引进来,把名校的教育、科技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走出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模式。长三角地区也形成以名校的品牌、学科、教学资源发展区内高等教育的新模式。

但反观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尽管其有现实的需求和便利的条件,但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思想认识滞后,行政壁垒障碍等因素的存在,实际上一体化发展并不顺利。

研究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河北医科大学教师庒士英认为,首先,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相比较,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缓慢发展是与思想认识的滞后和重视程度密切相关的。不管是较为先进的北京、天津,还是发展相对缓慢的河北,目前对如何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好机遇和区域内优越的高等教育资源建立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并由此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其次,相比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老百姓,行政壁垒的观念仍然存在。行政观念泾渭分明,带来高等教育发展各自为政,三地之间相互封闭,户籍、社保等障碍阻碍了三地教育资源的自由流动。

另外,京津冀教育资源差距也是一大原因。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资源密集,其所拥有的大学数量相当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综合,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北京、天津是教育资源富集区域,而河北实力比较弱。“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谈何一体化发展?”天津市市委党校副教授王海峰说。

——统一规划科学布局 优势互补协同共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要求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针对于此,有专家建议,应该统一规划科学布局,优势互补协同共进,促进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徐兴认为,要实现区内高等教育一体化,必须成立强有力的专门机构,对京津冀地区高校及高等教育资源整体运作、统筹规划,科学布局。要统筹规划,全面协调,可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机构对其各方面进行协调组织,如建立市长、专员联议会等,对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进行整体把握、有序运作,然后进行统一规划。同时本着高等教育要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原则,高等教育配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布局。在高校设立、专业设置方面应从区内整体情况考虑,以便对高校资源进行科学布局。

同时,要优势互补,整合区内高等教育资源。庒士英认为,要充分发挥地方优势,跨行政区域办学。京津冀在高等教育方面各有优势与不足,把京津与冀的有利优势形成互补,促成高等教育资源整合,将有力推动京津冀高等教育的一体化进程。鼓励京津高校向边缘扩散,建立“高等教育走廊”,通过建立二级学院、分校等形式促进教育资源均等配置。

另外,要在师资方面采用“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人才培养方面形成梯度培养模式。王海峰认为,在师资方面,可以利用京津的人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舞台,吸引优秀人才到区域之内施展才能。

王海峰表示,京津冀在人才培养方面应突破区域界限,形成梯度培养模式。按照他的设想,急需人才和高尖端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利用京津著名研究型大学和研究院进行培养,从而形成第一梯度。利用京津冀普通高校进行通才培养,这是社会普遍适用人才,数量极大,社会需求量也大,从而形成第二梯度。第三梯度是专才培养,由职业技术学院和职业培训基地来完成。

[责任编辑: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