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财经 > 产业经济 > 技术、人才、政策、市场等多重瓶颈亟待破解

技术、人才、政策、市场等多重瓶颈亟待破解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4年07月04日09:57分类:产业经济

核心提示:记者在黑、皖、京、津等地调研了解到,当前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仍然面临核心技术和产品缺乏、农业与物联网复合型人才短缺、市场化推广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

新华社记者管建涛 张紫赟 毛伟豪

北京(CNFIN.COM / XINHUA08.COM)--记者在黑、皖、京、津等地调研了解到,当前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仍然面临核心技术和产品缺乏、农业与物联网复合型人才短缺、市场化推广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

技术不成熟影响实施效果 农业与物联网复合型人才短缺

技术是发展农业物联网的重中之重,但在目前农业物联网的发展过程中,一些技术产品还难以达到要求。

“农业物联网建设的软、硬件支撑体系都有待健全。”安徽省政协副主席赵韩说,一些硬件设备不能满足农业物联网实用、适用的要求,比如多个示范基地的物联网设备被简单用做“监控器”,只是对作物长势进行远程监看,可检测的指标很少。此外,软件支撑体系距离农业物联网的实际应用差距较大,部分试点基地虽然设置了精准的自动化控制,但由于没有强大数据库后台的支撑,自动控制调节的节点也以经验为主,未能体现智能化的实际效果。

“特别是一些关键性产品和技术还不成熟。”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研究员黄忠文举例说,“作物生理这方面的传感器就比较少。这种传感器可以查看植物内的径流量,即看出水分和养分传输规律,检测叶绿素含量。但缺少这一关键性技术产品,影响了对养分变化的了解、营养缺失情况的判断,以及化肥农药的科学使用。”

在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看来,物联网的核心技术需要继续创新和突破。“最需要完善的仍然是农业物联网的决策模式。”赵春江说,通过传感器获得的信息怎么使用,比如什么情况下施肥,什么情况下浇水,要通过决策模型发出指令,但目前这样的决策模型很有限。

赵春江认为,农业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和实用化产品应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对动植物本体生命信息的感知;二是适合农村情况的高通量、低资费的通信技术,科学管理知识模型,以及实现农业控制的育植模型库等。

核心技术缺乏只是一方面,农业物联网复合型人才的短缺影响也很大。传统农业和计算机专业分属不同领域,现有农学专家懂计算机技术的人不多,而一些计算机专业人员对农业科学又完全陌生,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的结合点上存在较大矛盾。

投入不足支持政策缺位 顶层设计缺乏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七星农场场长迟立军说,农业物联网资金投入大,基础建设、系统运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费用高。记者了解到,整个七星农场农业物联网近几年已经投入7000多万元。“农场财力有限,资金压力大,进一步推广应用的难度较大,国家对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缺少必要的资金补贴。”

不仅资金投入少,管理上也存在缺位问题。一些专家介绍,有些地方农业物联网建设和后期管理工作没有跟上,建设与实际应用结合不够,特别是大田生产物联网的应用远落后于设施农业,其作用基本停留在为农业部门“四情”监测服务方面。

安徽省农委副巡视员胡桂芳说,当前农业物联网发展不平衡,市与市、县与县之间差距较大,实质是工作认识上的差距。大多数人还仅停留在理解概念阶段,对其作用、特点、应用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

赵韩认为,当前农业物联网的发展战略定位仍较模糊,其应用主要是示范工程,过多停留在试验和演示阶段,很少能形成产业应用项目,农业物联网建设“务虚”成分远超“务实”。

此外,顶层设计缺失、统筹规划缺位导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分割情况较为普遍,资源共享不足。部分地区的农业物联网应用基本呈各自为战、散兵游勇的状态,在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平台建设等方面缺乏顶层设计,信息孤岛和低水平重复投入问题比较普遍。

成本高推广难度大 市场化发展乏力

记者调查发现,虽然农业物联网在实际应用中已初现成效,但其高成本和农业低效益之间还存在矛盾,市场化发展机制尚待完善,这已成为农业物联网发展的重要问题。

农业物联网产品、设备都存在成本太高的问题。黄忠文说,农机应用GPS作业虽然已经比较成熟,但成本太高。“大马力拖拉机一般装进口的自动驾驶设备,我们导航芯片找了好多厂家,一个芯片板子就1.2万元。包括操作设备在内,整个农机自动化系统到农户手里时,最少也得五六万元。”

即便是经济效益相对较高的设施农业也感到农业物联网的投资成本过大。安徽小蚂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陶海峰告诉记者:“我们这儿有500亩蔬菜大棚,目前仅在部分大棚内安装了摄像头,加上一些外围设施的投入,已经超过10万元,普通农户很难负担得起。”

“养殖场购买摄像头、电脑、调试监控系统,各种投入有200多万元。”安徽浩翔农牧有限公司董事长高亚飞说,付出高额成本后,如何最大程度转化为经济效益,也是一个问题,“在利用物联网提高生产效率并带来更多经济效益方面,我们仍然做得不够。”

业内专家介绍,农业物联网总体应用水平不高、规模不大、范围有限,大多还停留在示范阶段,没有寻找到成熟的商业模式。

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当前企业投入农业互联网的热情并不高,特别是大企业,仅仅只是探索性的介入。“量产能力不够,不能批量生产,或者批量生产后,不能马上卖出去,就很难形成产业化发展,投入后的功效发挥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赵春江表示。

[责任编辑: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