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财经 > 产业经济 > 农业物联网的宜兴模式

农业物联网的宜兴模式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4年07月04日10:21分类:产业经济

核心提示:新兴的农业物联网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螃蟹养殖业生产方式。在江苏宜兴,从2010年初期的水产养殖1000亩单点试验,到如今已发展成水产养殖、畜禽养殖、大田作物、茶叶生产和设施园艺等农业主要生产领域的全覆盖,并正从初期的试点应用步入产业化市场化阶段。

新华社记者陈刚

南京(CNFIN.COM / XINHUA08.COM)--远程增氧、智能投喂、预警资讯……新兴的农业物联网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螃蟹养殖业生产方式。在江苏宜兴,从2010年初期的水产养殖1000亩单点试验,到如今已发展成水产养殖、畜禽养殖、大田作物、茶叶生产和设施园艺等农业主要生产领域的全覆盖,并正从初期的试点应用步入产业化市场化阶段。制定地方标准、物联网设备纳入“农机补贴目录”、开发省级农业物联网总平台,以及推动建立“全国水产养殖物联网数据中心”,正成为地方的积极探索。

蟹塘变身“开心池塘” 物联网助力农业现代化

江苏省宜兴市高塍镇素以养殖大闸蟹闻名,养殖水域超5万亩。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据蟹农们反映,由于人手不足等因素,蟹苗的存活率和螃蟹养殖的质量受到影响。

如今,在电脑前点点鼠标,敲敲键盘,甚至通过手机操作,就可足不出户管理几十亩的养殖水塘——这是当地蟹农的生产方式。就像现实版的“开心池塘”,由大量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监控,帮助蟹农在养殖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准确定位,采取远程智能操控手段解决问题。

“以前养螃蟹,一年到头都不敢离开池塘一步,尤其是晚上,怕天气突然变化,池塘缺氧导致鱼蟹死亡,经常守在塘边整宿不睡。现在就算外出心里都踏踏实实的,随时可以用手机操控增氧器。”当地一位蟹农说。

远程增氧、智能投喂、预警资讯,在蟹农们的眼里,以往繁琐劳累的工作,如今通过物联网技术平台都可以实现,不仅管理更轻松,收益也更高了。蟹农通过互联网、手机终端登录“水产养殖监控管理系统”,就可随时随地了解养殖塘内的溶氧量、温度、水质等指标参数。一旦发现某区域溶氧指标预警,只需点击“开启增氧器”,就可实现远程操控。

“以前投喂,每天两圈跑下来,一家四口都不够使,有了自动投喂机方便多了,我家几十亩水塘,不到10分钟就搞定!”蟹农周宝银说。同时,监控中心管理人员还可根据塘区的历史数据积累,判断可能发生的天气变化,通过平台向所有蟹农发送天气预警、水产物疾病预警等信息,提醒蟹农采取增氧、移植水草、清塘消毒等相应的防范措施。

如今,宜兴市农业物联网从2010年初期的水产养殖1000亩单点试验,发展到已实现水产养殖、畜禽养殖、大田作物、茶叶生产和设施园艺等农业主要生产领域的全覆盖。目前,宜兴市在6个主要水产养殖镇建成2万亩水产物联网标准化示范区;在5个规模畜禽养殖场建成畜禽物联网系统;“粮食作物丰产高效数字化管理技术”和“稻麦生产感知和智慧管理”,分别在芳桥、高塍两镇建成了2000亩核心示范区,并辐射带动2万亩以上;茗鼎茶业等规模茶场建成了2000余亩防霜和喷滴灌物联网系统;阳羡茶博园建成了8000平方米智能温室。

打造农业物联网“宜兴模式” 立标准入补贴

记者了解到,在宜兴市,以养殖业应用为基础的农业物联网已远远超出试点应用阶段,并通过构建多种形式的支撑,逐步步入产业化阶段。

宜兴市农林局市场与信息科科长蒋永年介绍,按照“建园区、引人才、上项目”的总体发展思路,宜兴市引进中国农业大学李道亮教授率领的技术团队,积极开展农业物联网项目的研发和示范工作,并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创立“农业物联网的宜兴模式”。

宜兴市还牵头制定江苏省《中华绒螯蟹智能养殖操作规程》地方标准,促进了水产养殖物联网项目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和普及。目前,宜兴市农业物联网项目已在省内5个县市和部份外省县市进行示范推广。与此同时,宜兴市还联合江苏省农业信息中心,制定了农业部《水产养殖溶解氧智能监控设备标准》的行业标准,为规范全国水产养殖物联网系统的技术及安装标准,提供了产业发展基础。

值得关注的还有,物联网设备竟然列入了“农机补贴目录”。记者了解到,由宜兴市江苏中农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溶解氧物联网设备通过提档升级,产品性能更稳定、监测数据更精确、操作使用更简便,通过了江苏省农机鉴定站的农机推广鉴定,并被江苏省农机局纳入2013-2015年农机补贴目录,开创了全国农业信息化设备补贴的先河。“按照每套设备定价9800元,补贴2600元计算,可直接为养殖户节约27%的投资,有效地降低了使用成本,为加快推广水产养殖物联网设备、并真正实现产业化市场化奠定了坚实基础。”蒋永年说。

联合开发了江苏省农业物联网总平台。由江苏中农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江苏省农业信息中心、中国移动集团江苏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江苏省农业物联网总平台”。该平台的建成运行,有力地推动江苏省乃至全国农业物联网步上了新台阶,并为农业物联网产业化的盈利模式开创了新局面。平台运行后,一期可挂2万个终端;2015年二期开发后,可挂10万个终端;最终目标是5年后,可挂100万个以上的终端,以满足全国范围使用的要求。每个终端收费240元,为农业物联网产业化带来巨大收益。

创新机制加大扶持 加快产业化市场化步

“农业现代化趋势不可逆转,宜兴的农业物联网发展可以说已经走过了政府扶持阶段,到了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阶段。”蒋永年对记者说。据了解,宜兴市正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创新投资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农业物联网产业化、市场化步伐。

加快筹建“中国(宜兴)农业物联网科技园”。以园区为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形成100亩核心区、1000亩拓展区,建设一个集研发、工程、培训、展示和数据处理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百亿级农业物联网产业园。

推动建立“全国水产养殖物联网数据中心”。开展与农业部、中国农业大学、大唐电信、中国移动的全面合作,建立全国淡水养殖物联网数据中心,加大农业信息化在水产养殖领域的指导力度。运用数据模型,实现水产养殖环境的智能化控制;依托云计算技术,以大数据处理为核心,实现数据信息整合,为水产养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供决策依据。

积极创建“国家农业物联网工程技术中心”。该中心将设立“国家农业物联网水产重点实验室”,以农业生命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农业生命体生长数据与环境因子参数的收集,进行集中分析处理,建立数据库模型,促进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的高度融合,使农业物联网技术更精准、更稳定。同时,以技术中心为支撑平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不断提升产品的智能化、精准性和可操作性。

蒋永年介绍,2013年,宜兴市与美国哈希公司开展合作,引进1000套荧光溶解氧传感器进行先期试验应用,效果良好。今年,计划引进4000套,并在现有基础上消化吸收,加快自主研发与创新,实现溶解氧、COD、电导率、PH值等传感器的全面国产化。

[责任编辑: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