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财经 > 宏观经济 > 中国对外援助升级 “造血”倾向显著

中国对外援助升级 “造血”倾向显著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4年07月10日16:05分类:宏观经济

核心提示: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0日发表的《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介绍,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金额为893.4亿元人民币(按10日外汇牌价约合144亿美元),其中82.3%的资金集中分布于亚非地区。尽管成套项目建设和物资援助仍是主要援助方式,但技术合作和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增长显著。

新华社记者刘斐 王希

北京(CNFIN.COM / XINHUA08.COM)--中国尽管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仍坚持不断扩大对外援助规模,并越来越注重内涵与质量的升级。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0日发表的《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介绍,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金额为893.4亿元人民币(按10日外汇牌价约合144亿美元),其中82.3%的资金集中分布于亚非地区。尽管成套项目建设和物资援助仍是主要援助方式,但技术合作和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增长显著。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所长王泺说,中国在提供对外援助时,尽力为受援国培养本土人才和技术力量,帮助受援国建设基础设施,开发利用本国资源,打好发展基础,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独立发展的道路。

在此次发布的白皮书中,专辟了一章介绍“能力建设”。“中国坚持'授人以渔’的援助理念,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技术合作、志愿者服务等方式,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发展经验和实用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人才,增强自主发展的造血功能。”

中国在1953年至2009年的57年间为发展中国家培训包括实习生、管理和技术人员以及官员在内的人员12万人次,而在2010年至2012年的3年间,中国在本国办的培训班就为发展中国家培训人员49148名,此外还资助了76845名留学生来华学习。

2010年至2012年间,中国共在61个国家和地区完成技术合作项目170个,向50多个国家派遣了2000多名各类专家,展开广泛的技术合作,转让适用技术,提高受援国技术管理水平。

“以非洲而言,过去许多中国人援建的项目在中方撤走后就进行不下去了,受援国对援助提供者的依赖性太强。”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李智彪说,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核心作用,而中国越来越重视对外援助的可持续性,则十分有利于当地形成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中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至今,已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约61美元至约6800美元的跨越式增长,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得到健全,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深化提高,人民生活条件逐渐改善,民主法制和社会建设日益取得新进展。

今年,中国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大幕,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方面改革都将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中国将力争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教授、中国问题专家戴雨果表示,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它的发展模式也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研究的范例。

白皮书说,中国提供对外援助,坚持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不干涉受援国内政,充分尊重受援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权利。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重信守诺、互利共赢是中国对外援助的基本原则。

王泺认为,中国对其他国家的援助是一种南南合作,主要是推广经验,而受援国在学习这些经验模式后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中国的发展模式只是一种借鉴的可能,并非强制推广。

与此同时,中国的工业化尚未完全实现,传统产业仍在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刚刚起步。而受中国援助最多的亚非地区多数国家则处于工业化刚刚起步,或者尚未开展的阶段。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出访非洲时表示,中方将积极参与非洲工业化进程,加强同非洲的产业合作,增强非洲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中非产业战略对接。

李智彪说,中国与亚非许多受援国家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中方的产业与经验更适合这些受援国家,中方比较成熟的低中端技术产业可以帮助这些国家较快地发展起制造业和推进工业化进程,又有助于其从中方的发展进程中吸取经验教训。(完)

[责任编辑: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