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财经 > 区域经济 > 贵州万山:通过产业、城市双转型实现脱困

贵州万山:通过产业、城市双转型实现脱困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4年07月24日10:04分类:区域经济

核心提示: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曾是国内最大的汞工业基地,有“中国汞都”之称,2009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此后,万山用好国家扶持政策,实施“产业原地转型、城市异地转型”战略,实现了脱困目标,探索出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路子。

新华社记者闫起磊

贵阳(CNFIN.COM / XINHUA08.COM)--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曾是国内最大的汞工业基地,有“中国汞都”之称,2009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此后,万山用好国家扶持政策,实施“产业原地转型、城市异地转型”战略,实现了脱困目标,探索出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路子。

——从“因汞而兴”“汞尽城衰”到“转型脱困”

万山位于黔东武陵山区,汞资源量曾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被誉为“中国汞都”。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将万山设为县级行政特区,区内曾聚集了贵州汞矿等一大批国企和科研队所。

当地干部群众告诉记者,万山最繁华时有“小香港”“小深圳”之称,普通汞矿工人的工资比地方正科级干部还高。进入新世纪后,汞矿资源枯竭,贵州汞矿也于2002年被政策性关闭破产,万山经济社会发展陷入困境。

汞矿关闭后,7800余矿区职工和居民失去生活来源。曾担任万山特区区长、区委书记的饶振海对当时陷入极度困境的万山景象印象深刻。他说,杀鸡取卵式的掠夺性开采留下了漫山遍野的矿渣,矿渣堆积体遭遇降雨形成山洪,全区三分之一田土被冲毁流失,土壤、河流被污染,溪沟里鱼虾绝迹,大面积采空区导致地面塌陷不断,居民提心吊胆。特区从“特富特好”变成了“特穷特小”,全区财政收入最低的一年只有300万元,还不够水电费开支,群众上访不断,党委政府疲于应付。

“万山不断探索脱困出路,种过烤烟、栽过蔬菜、养过猪,但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万山的发展问题。”铜仁市政协副主席、万山区委书记汤志平说,2009年,万山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万山脱困和转型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

5年来,在中央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万山干部群众积极探索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之路,逐步探索出“产业就地转型,城市异地转型,保障政策托底民生”转型路径,实现了万山从“汞尽城衰”到“突围脱困”。

——产业升级再造原地转型 盘活行政区划城市异地转型

在中央和省的支持下,铜仁市和万山特区大力实施“产业原地转型、城市异地转型”的发展战略。

一是大力推进产业原地转型发展。由资源型汞业向技术性汞化工以及再造接替产业转变。发挥老工业基地和技术人才优势,规划30平方公里的万山转型工业园区,扶持汞化工企业走兼并重组、技术升级、产品创新的路子,初步形成了汞化工、铝材加工、新型催化剂、钾矿综合开发利用等多种产业齐头并进的工业发展格局。

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先后创立了红晶公司、红菱公司、矿产公司、银星公司等8家汞化工行业,吸收了近千名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生产低汞触媒、氯化汞等系列产品,汞产品占据了国内同类产品70%的市场份额。原万山汞矿工人再创业组建的银星汞业公司,先后开发出300多项新技术新工艺,其中锑汞分离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万山从全国最大的贡原料基地转型为最大的汞加工生产基地。

二是盘活行政区划,积极推进城市异地转型。2011年国家批准原铜仁地区撤地设市,将原县级铜仁市的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划归万山区,万山区面积和总人口分别增加一倍多。同时,将原县级铜仁市的谢桥街道办事处作为万山城市转型的主城区,万山区成为铜仁市“一城两区”中的重要板块。

万山区区长张吉刚说,通过行政区划,划拨优质土地给万山,使万山破除了原有逼仄狭窄的发展格局,增强了其产业配套和城镇化建设的承载空间。到“十二五”末,万山谢桥新区将建成10平方公里的现代化新城,成为万山区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

——成果惠民生 保障政策托底“人的转型”

为支持万山转型发展,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累计投入48亿元为万山“输血”,重点安排民生项目,为万山转型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张吉刚说,5年来,万山投入2.3亿元在老城区和谢桥新区修建廉租房4080套,如今70%以上居民搬进新居,今年将继续新建廉租房、棚户区改造房2700多套,低收入居民将彻底告别无房和破旧房;原贵州汞矿退休职工养老金由2008年人均1045元增加到2013年的1994元;“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参合率达98%以上,农、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营养午餐”使1.3万中小学生受益。

记者在万山老城看到,新建的高速公路和城市干道已将偏居一隅的万山和铜仁市主城区连在一起,老城区里集中新建的保障房小区和一片片“黑压压”低矮破败的“棚户区”形成强烈对比。老城犀牛井社区党支部书记刘开华说,社区有1700多户,4008人,80%是原来汞矿职工和家属,得益于2009年大刀阔斧建廉租房,近两年大家才从“棚户区”搬到了新房子里。

汤志平认为,产业、城市“双转型”归根到底是“人的转型”,实现转型,就要大力推进产业工人向市民转变,一方面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把高端人才引进来;一方面把基础设施、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做足,千方百计为民生“托底”,让转型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群众。

[责任编辑: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