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财经 > 区域经济 > “南京模式”探索解决文化金融对接难题

“南京模式”探索解决文化金融对接难题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5年10月21日16:27分类:区域经济

核心提示:南京探索按照“互通融资信息、完善服务链条、搭建综合平台、打通实际路径”的建设思路,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具备综合功能的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初步摸索出金融服务文化小微企业的“南京模式”。

新华社记者潘晔

南京(CNFIN.COM / XINHUA08.COM)--记者调研了解到,由于缺乏有效衔接、专业指导和精准服务,文化与金融迟迟难对接,文化企业资金“饥渴”普遍存在,大量的金融服务政策却难以落地和发挥作用。为解决这些难题,南京探索按照“互通融资信息、完善服务链条、搭建综合平台、打通实际路径”的建设思路,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具备综合功能的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初步摸索出金融服务文化小微企业的“南京模式”。

——呼应文化企业的金融需求,成立服务中心

记者了解到,南京现有17000余家文化企业,其中90%以上是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资产轻、门类广、资源集聚度低、抗风险能力弱等原因,金融机构往往对文化企业望而却步,文化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普遍存在。

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主任王蕾说,其实文化企业和金融机构都是“一肚子苦水”。金融机构明明已经推出了品种繁多的金融产品,但文化企业要么不了解,要么不愿意尝试。而文化企业的零散化、个性化、小额化的特点,让企业出现融资需求的时候,往往是“碰到哪个谈哪个”,或是因为“无抵押、无资质、无信用”等门槛限制被拒之门外。

相关统计显示,当前我国文化企业的银行信贷方式,依然是以固定资产抵押担保为主。2010年,国内采取固定资产担保获得银行信贷的文化企业占81%,而通过保证类和信用担保方式获得贷款的仅有6.2%。换言之,数量庞大的中小微文化企业,都被资本市场拒之门外。

“做文化的不懂金融,做金融的不懂文化。文化金融需要一个通道,把两者在对接中缺少的金融主体和金融工具都纳入进来。”南京宣传部副部长潘谷平说,通过收集分析大量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难的现象及原因,设计出“政府引导、市场驱动、资源整合、平台搭建、多方共赢”的对接路径,主动承接好中间人的角色,建设一个能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让企业一进来就有人对接、找到“娘家”,让金融机构一进来就发现“富矿”、找到“婆家”。

记者了解到,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是全国第一家具备综合功能的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一头连着全市文化企业,一头对接各种金融机构,在南京市财政支持和政策引导下,文化企业和金融机构通过服务中心这个平台可以直接对接。

“建设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不是说建就建,必须解决核心政策问题。”潘谷平说,“组织架构做不好,文化对接金融只能是个'盆景工程’。要确保方向不偏,步伐不乱。”据悉,从2013年开始,南京市借鉴吸收南京推动科技金融的成功经验,先后制定出台了《南京市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计划》、《关于鼓励和促进文化银行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有效指导文化金融工作探索。

——“要什么有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平台有了,政策有了,就看怎么落地了,怎么转化了”。南京大学国家文产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顾江说,好多政策是没法直接适用各个企业,需要调整转化。文化金融是一种合作对接的关系,而要对接就要打通里面的产业链,让企业要什么有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针对融资信息搜集难,组建文化企业资源库。王蕾说,通过各部门资源整合,服务中心收集到全市文化产业各重点门类,处于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优质文化企业资料,形成全市文创企业资源库,目前已入库企业1300余家。在此基础上中心与全市11个区、8个市级文化园区、11个行业协会、84个街道和110个信息专员建立密切联系,搭建专属QQ群及微信平台,形成一张有效覆盖全市的文化金融服务网。

据统计,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运行一年来,共向文化银行及文化小贷公司推送企业融资需求373批次,累计发放贷款11.6亿元,其中基准利率贷款占比15%,信用贷款占比8%,小微文化企业占比超过70%既为金融机构及时有效提供融资服务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政府有关部门研究文化企业现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针对操作路径不通畅,打通金融服务全流程。记者了解到,当地文化企业出现融资需求,可以填写融资申请表,经行政区宣传和文化部门初步审核后报至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中心专业团队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和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向文化银行、文化小贷公司、基金公司等进行推荐,并对结果实行全过程跟踪,及时跟进提供后续服务,初步实现了文化企业“金融服务一站通”。

针对信用体系不健全,探索各种组合增信手段。截至目前,南京市依托服务中心整合了文化银行、文交所、小贷公司、文创基金、保险、担保、信托等金融机构,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文化产业金融服务链。在这条服务链上,文交所等机构通过开展版权登记和评估,建立起价值评估体系;而文化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则通过收集企业以往的诚信状况,结合信用记录,会同外部评审机构共同建立。此外,南京还通过运用大数据原理联合北京金电联行公司,在全国率先开发服务于小微文化企业的客观信用服务体系,目前已经初步完成建模工作。

——文化与金融对接须由政府推动、市场驱动

“南京九成以上文化企业是民营企业,主要靠政府扶持肯定是不可持续,必须是市场驱动。”潘谷平还强调,资源放在政府手上是“死”的,因此,让文化与金融对接必须由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各方形成合力的系统工程,需要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予以保障。

一是形成党委政府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一方面,南京建立了全市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建立中心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中心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与此同时,定期召开政银企洽谈会,通报产业政策、产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去年10月,南京市召开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文化金融工作推进会,人行南京营管部等六部门签订共建“国家文化金融合作实验区”协议。通过协调各相关部门、各园区,相应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形成了条块结合、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是建立稳定的政府财政扶持引导机制。为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南京市从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中提取3000万元,主要用于文化银行利息补贴,对文化企业贷款执行基准利率的,给予不超过基准利率20%的利息补贴;由市财政出资3000万元,引导成立江苏聚合新兴文化产业基金。还投入600万元发行全国首张小微文化企业金融服务券,投入600万元建设全国首个小微文化企业大数据信用评价系统。

同时,建立文化金融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市科技银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1个亿覆盖文化银行,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贷款所发生的损失,由风险金和文化银行共同分担。此外,为进一步加大对文化金融等的支持力度,该市财政每年安排1.2亿元,用于推广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建立政策性融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设立小微企业应急互助基金,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补贴和奖励等,全市科技金融相关政策延伸覆盖文化金融,同等惠及文化企业。

三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机制。调动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和文化企业等各方积极性,由市有关部门共同制定文化金融考核办法,不断完善信贷信息反馈、信用贷款备案、年度综合考核、绩效管理评估、动态准入退出等工作机制。对于在文化金融产品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取得明显绩效的单位、团队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在文化领域,无形之手、有形之手这两只手都要动,只是姿势不一样。”潘谷平认为,文化金融是很广义的领域,政府需要引导但不能瞎参合。

[责任编辑: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