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财经 > 产业经济 > 我国民众对经济形势预期“乐观” 教育和旅游渐成消费新热点

我国民众对经济形势预期“乐观” 教育和旅游渐成消费新热点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5年12月30日16:14分类:产业经济

核心提示:近两年,在世界经济整体不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告别了以往9%以上的高增长率,步入“新常态”。

新华社记者赵久龙 潘晔

南京(CNFIN.COM / XINHUA08.COM)--近两年,在世界经济整体不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告别了以往9%以上的高增长率,步入“新常态”。28日,江苏紫金传媒智库首次面向全国发布《中国民众的经济信心指数报告》。报告认为,民众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认知略显“悲观”,但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期较为“乐观”。教育和休闲旅游渐成消费新热点,消费结构逐渐优化升级,将进一步释放增长新动力。

――民众对明年经济形势预期较为“乐观”

《中国民众的经济信心指数报告》是紫金传媒智库数十名专家学者历经数月,对线上线下大数据进行调查研究的年度成果。研究人员通过对北京、上海、沈阳、铁岭、郑州、洛阳、成都、宜宾、南京、苏州、徐州、深圳、东莞等13座城市共计5300个城乡居民,在国家经济发展、就业形势、个人收入和消费意愿等方面的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向的评价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民众的总体经济信心指数为56.68。其中,民众对当前经济信心指数为47.64,而对2016年的信心指数则达到了65.72。相比同期其他国家,这一指数是总体上呈“乐观”态势,这也表明我国民众对明年的乐观预期普遍好于今年。

“民众经济信心指数50分是临界线。如果低于这个数字,那就说明民众经济信心较为悲观。”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吴愈晓说。

“经济信心指数的数值大于50,即表明调查对象对经济形势趋于有信心,数值越高,信心越大。从目前这个数据看,我国民众对未来经济形势预期较为乐观。”紫金传媒智库院长、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晓虹说。

此外,该调查报告也显示了我国民众对经济信心的一些新特点:

其一,女性比男性更看好经济。报告显示,不论对当前还是未来预期,女性的经济信心指数都略高于男性。男性的指数为56.16,女性指数为57.81。对此,专家分析认为,女性经济信心指数略高,可能反映了女性对于经济形势本身的关注和敏感度相较男性略低,但也可能体现出两性间在所承受的经济压力上有所差别。

其二,高学历者信心反而偏低。从学历分层角度来看,中专学历程度的受访者对预期经济最有信心。而高学历的群体,对于经济信心相对来说偏低。对此,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闵学勤教授指出,高学历者虽然收入不低,但由于对经济过分敏感,也会使得相关数据偏低。

其三,年轻人更乐观,中年人经济信心偏低。青少年和老年人对经济持乐观态度,18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两个阶段被访者对经济最为乐观。而处于30到49岁年龄段的被访者对经济信心指数偏低,尤其是处于40至49岁的这个群体。

此外,白领阶层(包括党政机关干部、军人和经济管理人员)对经济发展的信心较高,而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人群总体经济信心也较高。值得注意的是,党派成员(包括中共党员以及各民主党派成员和共青团员)对于经济发展的信心比非党派成员高。

――教育或将超过住房成“新刚需”

实践表明,民众或消费者的信心和情绪的变化,会导致其消费与投资决策的改变,从而影响到宏观经济发展的基本进程。

“民众经济信心指数(CECI)也是预测经济走势和消费趋向的一个先行指标,同时也是监测经济周期变化不可缺少的依据。”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吴愈晓教授表示。

2016年中国民众消费趋向数据显示,教育消费将替代房子、车子,逐渐成为百姓的“新刚需”。

该报告有专门的章节对中国民众消费趋势作了剖析。5300位被访者的首选是日常消费,占比达到41.23%,这是刚性消费需求。第二位是教育,这仍然是大多数有孩子家庭的刚需,占31.51%。第三位是旅游,占比为28.38%。值得注意的是,住房、汽车消费仅排在第五、第六位。

报告显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日常消费比例逐渐缩小。一线城市的日常消费比例仅为36.7%,而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分别为40.6%和46.2%。内部比较来看,不论城市规模如何,日常消费都是比例最大的一部分。二线城市的教育、旅游消费基本持平。一线城市的旅游消费多于教育消费,而三线城市刚好相反,教育消费多于旅游消费。

越来越多有孩子的家庭会利用周末将孩子送进各种培训班学习。一些家长期待孩子更快成才,将孩子的课程表安排得很满。不少人认为,长期来看,教育投资回报率最高。

调查报告显示,南京人对教育投资最舍得花钱。和北京、上海人将多数资金准备用在外出旅游不同,南京人相对更多地选择教育投资。在13个城市的受访者中,南京人教育投资比例最高,其次依次为深圳、上海、成都等。

闵学勤教授认为,教育逐渐成为“新刚需”,一方面说明了我国民众现在越来越重视教育,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教育成本在逐渐增高。

――旅游渐成除刚需外最大消费热点

报告显示,关于2016年的计划消费和投资,被访者的首选是日常消费,占比达41.23%,第二位是教育,占31.51%,第三位是旅游,占比28.38%。由于日常消费是刚需消费,而教育仍然是大多数有孩子家庭的刚需消费,这也就意味着,除了日常开支和教育等刚需消费之外,旅游将成为最大的消费热点。

考虑到无论是经济结构转型、“供给侧改革”,还是全民创业、“互联网+”,都需要高端劳动力的倾情投入,以及这一群体对财富增长的渴望和对生活方式改善的需求,报告认为,不让中产阶层失去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并对未来报以更高的期望,是中国经济未来复兴的一大关键。

从收入水平看,中产阶层今年的消费意愿比低收入群体更强,同样对明年的消费比低收入群体更加乐观。各地区的中产阶层普遍对消费意愿很有信心。因此,报告认为中产阶层是当前消费的主力,未来同样如此。

而对于中产阶层而言,明年有强劲消费趋向的首位便是旅游,这一消费倾向甚至已经超过了日常消费和教育消费。中产阶层消费选择其次在于教育,而低收入群体首选的日常消费在中产群体中仅处于第三位消费支出。

“旅游消费排名靠前,意味着一些一线城市已经达到小康水平,正进一步向富裕城市迈进。”闵学勤教授表示,13个城市的被访者对于明年的消费趋向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北京、上海,“这两座城市都将旅游放在明年预计消费第一位,他们将是明年旅游消费的主力”。

报告分析认为,2015年是我国实体经济迈向“互联网+”的元年,加上国家开始通过倡导“供给侧改革”,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以大量资本扶持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微企业,可以相信中国改革和经济增长的信心并没有失去。而旅游休闲消费结构升级,将促进现代服务业向高端化、高附加值、高带动性方向发展,从而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新动力。

[责任编辑: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