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财经 > 区域经济 > 广西都安探索“无土安置”易地扶贫搬迁新模式

广西都安探索“无土安置”易地扶贫搬迁新模式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6年05月06日16:11分类:区域经济

核心提示:记者在位于滇黔桂石漠化片区的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调研了解到,从2003年起,这个县就紧密结合城镇化建设,依托农民进城创业园、工业园区项目,探索以移民生活来源靠二、三产业为主的“无土安置”模式,既实现了移民的稳定就业,又让他们享受到了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新华社记者王军伟 唐荣桂

南宁(CNFIN.COM / XINHUA08.COM)--中央提出“十三五”期间对1000万左右贫困人口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如何做到让搬迁对象有业可就、稳定脱贫,任务艰巨。记者在位于滇黔桂石漠化片区的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调研了解到,从2003年起,这个县就紧密结合城镇化建设,依托农民进城创业园、工业园区项目,探索以移民生活来源靠二、三产业为主的“无土安置”模式,既实现了移民的稳定就业,又让他们享受到了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十三五”期间将陆续搬迁5.5万贫困人口

都安瑶族自治县是广西脱贫任务最重的县之一,号称“石山王国”,贫困人口散落在千山万弄之中,人均耕地不足0.7亩,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

日前记者来到都安红渡扶贫生态移民新城,看到400座安置房已完成主体建设,一排排面积达134平方米的两层楼房整齐划一,道路等基础设施正在紧张施工中。

搬迁户蓝天相的新家是两层楼房,共134平方米,造价在10万元左右,宅基地不要钱,政府还补助了3.6万元。蓝天相过去的家在澄江镇德雅村弄贯屯,由于自然条件太差,他在外地打工认识的妻子长期不愿回家,于是他和妻子以及6岁的儿子在县城边打工边租房子住,老母亲一人住在山里的旧房子里,“等新房子装修好了,我就把老人接出来。”蓝天相说。

同样搬进新居的还有澄江镇甘湾村弄沦屯72岁的村民李乃灵。李乃灵的老家在群山环绕的一个坳口中,至今不通公路。李乃灵告诉记者,因交通不便,他一个月才出屯一次,去镇上购买日用品,最让他犯愁的是小儿子的婚事,“31岁了,之前谈过几个姑娘,但一见我们家条件这么差,都吓跑了。”

记者了解到,红渡扶贫生态移民新城占地面积6000亩,计划分7期实施,安置2.3万户9.4万人,其中扶贫移民安置1.04万户4.37万人。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82个屯400户的搬迁。

都安县委书记陈继勇介绍,全县贫困人口13.67万人,精准识别后,约5.5万人需要易地搬迁。“目前全县7021个自然屯中,有2268个屯不通路,不通路率达到32%。对很多贫困户来说,搬出大山是脱贫的唯一出路。”陈继勇说。

都安县红渡扶贫生态移民新城负责人唐秀海说,贫困户搬迁的意愿非常强烈,县里采取的是整屯搬迁模式。为此,扶贫工作队需要挨家挨户了解群众的搬迁意愿。在一些村屯调查时,有的村民甚至拦着工作队员不让走,非要同意他们屯搬迁才行。

——易地扶贫搬迁与二、三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都安县山多地少,“有土安置”需要大量生产用地,很难找到大片荒地。这倒逼县里要探索更加适合石漠化山区的“无土安置”模式,就是把贫困户搬迁到产业上。

红渡扶贫生态移民新城就位于都安县临港工业园区附近。都安县内河航运资源丰富,属于珠江上游的红水河从县城周边穿过。从2013年起,县里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园区,引进了鱼峰西江水泥、都安红渡港口、龙颈电站、碳酸钙等多个项目入驻工业园区,陆续为移民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去年12月16日,鱼峰西江新型建材项目正式点火,项目投资近10亿元,直接提供600多个就业岗位,并带动配套产业1000多个就业岗位。

“扶贫问题关键要靠发展来解决。都安县的做法是将工业的发展、服务业的发展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二、三产业提供就业岗位,易地扶贫搬迁提供劳动力。扶贫生态移民新城建成后,将与都安县城连成一体,届时城区人口达30万人,解决近5万人脱贫问题。”陈继勇说。

都安县委副书记黄伟介绍,因为需要易地搬迁的贫困户较多,在实施“无土安置”时,并不是所有的贫困户都能被安置在县城周边。为此县里坚持“四就近”原则进行分散多点安置,即近工业园区、近县城城区、近乡镇集市、近公路沿线,目的是方便群众就近务工。

陈继勇说,都安县之所以如此大规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因为早在2003年,县里就开始探索“无土安置”,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3年,都安县借助国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机遇,在县城周边建立农民进城创业园,并从珠三角地区引进了电子厂、玩具厂、工艺品厂等属于产业转移的劳动密集型项目,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陆续搬进来的贫困户早已经从“农民”变成了“居民”。

近日记者在农民创业园看到,配套的幼儿园、中小学一应俱全,创业园俨然已经成为县城的一部分。生产手机数据线的都安康音电子有限公司车间内一片忙碌景象。员工韦飞仁说:“几年前,我全家从山里搬到创业园,当时以每平方米900元的成本价买了一套100平方米的安置房。现在我和老公每月有4000多元的收入,两个孩子在创业园内的小学读书。过去从没有想到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用地指标、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待扶持

记者了解到,虽然都安县“无土安置”模式探索出了新路子,为到2020年全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开了可喜局面,但是目前仍需在用地指标、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加以扶持。

一是用地指标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点倾斜。根据测算,每搬迁1万人需要土地1500亩左右;都安县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总数约5.5万人,预计需要7500亩土地。按照目前项目用地占补平衡的土地政策要求,用地问题已经成为移民安置工作最大的瓶颈。陈继勇等干部建议,政府在用地指标上要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点倾斜,涉及扶贫移民的项目用地指标不应作限制,执行备案即可。

二是上级部门需进一步加大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支持。移民安置点的征地搬迁、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报批等工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成本高达每亩22万元左右。这些费用都需要地方配套,这对本已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来说是巨大负担。部分基层干部建议,在目前补助的基础上,考虑给予安置点教育、卫生、文化等配套项目资金,确保移民安置点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功能完善。

三是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标准不应“一刀切”。唐秀海说,县里实施整屯搬迁,目的是不用再安排原居住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以整合资金投入到安置点建设中,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事实证明这是适合县里实际的一条路子。但是对于老弱病残群体,即使政府有补助,他们也没有能力搬出来,因此补助标准不应“一刀切”,要考虑特殊群体。比如,澄江镇弄勒屯共有7户,其中一户是一位75岁的老奶奶带着14岁的孤孙,家庭赤贫。按照2014年每人1.2万元的补助标准,她家仍没有能力搬出来,最后是全屯的村民出钱、出工、出力帮她建好了新房。

[责任编辑: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