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财经 > 产业经济 > 以“社会共治”终结电商假货

以“社会共治”终结电商假货

经济参考报2016年10月18日08:44分类:产业经济

核心提示:据报道,日前工商总局对淘宝、天猫、京东、1号店、唯品会等电商的电风扇、电磁炉、手机、插头插座、儿童用品、内衣、卫生巾等503批次商品抽检。经检测,总体不合格商品检出率为34.6%。其中,天猫商城出售的不合格产品数最多,居第一位。

你还敢在网上买买买吗?据报道,日前工商总局对淘宝、天猫、京东、1号店、唯品会等电商的电风扇、电磁炉、手机、插头插座、儿童用品、内衣、卫生巾等503批次商品抽检。经检测,总体不合格商品检出率为34.6%。其中,天猫商城出售的不合格产品数最多,居第一位。

“剁手节”眼瞅着要倒计时了,在实体经济不振的2016年,各方都寄望在线上消费狂欢中触摸到内需的阵阵暖意。这个时候,质监部门先行一步,甄别电商平台里的套路或“李鬼”,也是职责所在:既给“吃土”前的买买买探探市场风气,也以职能警觉挫挫不良商家的锐气。

不过,媒体所谓“电商平台抽检不合格商品检出率为34.6%”的说法,看起来蛮惊人,却也疑似断章取义。这里有几个具体语境需要注意:一是在本次抽检中,主管部门更多地关注了消费者投诉较多的商品。换言之,“重灾区”的情况,恐怕不能推而广之成为整个网购领域的生态现实。抽检的不合格率,不等于总体商品的不合格率。二是抽检结果,显然不足以对一家平台定性。事实上,天猫、淘宝、京东、1号店等网购平台均在本轮抽检中曝光出数量不等的问题。好在,“平台越大不合格率越高”的潜规则并未上演。

这些年,电商平台上的假货,算是个节令性的口水话题。每年的“3·15”或“双11”左右,都会蹦出来吸聚眼球。道理亦不新鲜,解决这个问题,思路无非两个:治标之计,就是给电商加压,在渠道与管理上火眼金睛,让假冒伪劣在电子商务交易之前“现形”。治本之策,还是线下治理,把假货查禁在流通环节乃至生产源头,只要生产假货的罪得其咎了,哪怕电商平台再是“独宠”有加,自己也变不出假货来。

近日,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年(上)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0.5万亿元,同比增长37.6%。其中,B2B市场交易规模7.9万亿元,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2.3万亿元。上半年中国网购用户规模达4.8亿人,同比增长15.1%。有了“互联网+”的加持,有了产业政策的扶持,电商在转型升级中的“支点效应”越发彰显。只是,假冒伪劣不是电商的阵痛,而是产业发展的顽疾。因此,以假货原罪电商之前须想想:在没有天猫与京东之前,秀水街或华强北不是很好的例证吗?

这个逻辑,当然不是为假货张目,更不是为电商不作为开脱。眼下而言,“社会共治”才是终结电商领域“假货一箩筐”的正道。一方面,固然要强化电商社会责任,类似阿里执行5年、花费过亿的“神秘抽检”制度等,理当在行业治理中推而广之;另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强化职能责任,别只靠“职业打假人”或“打假特战营”,常态监管与严苛执法才是治假的根本。此外,企业的品牌意识、消费者的权益理念等,亦是护航产品质量的重要力量。

一句话,以“社会共治”终结电商假货,“剁手节”才会少些坑。(邓海建)

[责任编辑: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