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财经 > 产业经济 > 苗圩: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共推制造强国建设(3)

苗圩: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共推制造强国建设(3)

中国证券网2016年11月30日09:44分类:产业经济

核心提示:11月30日从工信部网站获悉,日前工信部部长苗圩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共推制造强国建设。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将从四大方面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 他强调,智能化必须突破核心技术,我国高端传感器、控制系统、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核心技术还有待突破。

对于企业在迈向智能制造过程中遇到的瓶颈,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完善标准。实现智能制造第一步就是互联互通,如果没有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就变成了“鸡同鸭讲”,这也是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面临的首要问题。

其次,突破核心技术。我国高端传感器、控制系统、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核心技术还有待突破,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将是空谈。

再次,用高端装备武装产业。也就是说,产业需要更多的高档数控机床、3D打印以及工业机器人等装备参与生产,促进企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数字化,最终实现智能化。

最后,保障工业网络安全。随着更多的机器,更多的产品联网,现在互联网面对的问题可能就会延伸到物联网上面来。其造成的影响和破坏,可能会大过于在互联网所造成的影响破坏,这些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及早研究应对,趋利避害。第一,要做好安全性的防控,所有联网的这些设备,都要设定一定的防护系统,包括使用的人员口令密码要定期的更新,要提高他的复杂程度,这是最根本的。第二,要研究一些及时发现问题的技术,比如说杀毒系统,要能够知道我们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了什么问题。第三,要建立全社会可信系统,在现实社会里,诚信就是大家必须遵守的规则,同样,在将来的网络社会里,大家也要讲究诚信,才能把秩序维护好。

记者:我们在推进智能制造过程当中,有短板吗,短板在哪里?

苗圩:智能制造推进过程中,我们最大的短板,就是工业化进程与发达国家比相对滞后。比如说发达国家德国,按照其标准,德国企业基本上达到了3.0水平。而我国企业现在还没达到2.0,所以我们还要补2.0的课,推进3.0同时迈向4.0,必须“并联式”推进2.0、3.0、4.0。所以对我们来说,这可能是我们最大短板。当然我国也有优势,我国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大的国家,也是互联网应用最大的国家,如果把这两个优势发挥好,特别是工业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更好地融合,那就能补齐短板,化不利为有利。我们要发挥现有优势,加快整个工业化进程。

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创新驱动

记者:创新驱动是《中国制造2025》里指导思想中基本方针之一,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也是《中国制造2025》重点任务之一。我们在采访中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体会,就是很多企业都觉得创新机制是非常重要的。请问,我们应该如何在国家层面推进创新驱动?

苗圩:创新是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工业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提高竞争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制造业而言,我们要推进创新驱动,一方面,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把企业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让企业在创新当中,特别在技术创新当中,承担起主体责任。

另一方面,消除从实验室产品到产业化之间所谓的“死亡谷”,提高关键共性技术供给的有效性。《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的首要任务就是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通过创新中心建设,解决面向行业共性技术缺失的问题,来促进更多的科研成果能够最后转成现实的生产力。

记者:制造业创新中心跟我们以前的那些研发中心有什么样的本质不同?运行机制如何?

苗圩:首先,制造业创新中心目的是提供面向行业共性技术,而不是提供单个企业的个性核心技术。经过研究,我们认为制造业创新中心,一定要吸引行业内的骨干企业参与投资建设,解决大家所面临的共性技术难题。

其次,在体制上,制造业创新中心按照市场化原则来构建,事业单位尤其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并不适合,要按照市场化的经营原则,在市场竞争中,寻找课题和研发方向,最终把这些技术变成创新中心的收入。

最后,在内部机制上,我们希望建立起一种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能够充分发挥和调度人的积极性,提供制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当然在这方面,我们还没有太多的经验,我们要边探索边总结,不断完善,形成适合创新中心发展的新体制和运营机制。

[责任编辑: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