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财经 > 区域经济 > 叩问千面之城——厦门新观察(2)

叩问千面之城——厦门新观察(2)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7年07月25日09:41分类:区域经济

核心提示:地处东南沿海的厦门,以其科学的城市发展理念、亮丽的城市发展图景,昭示着中国城市蝶变的密码。新华社记者近期走进厦门,寻觅开启中国城市未来之门的钥匙。

顺势而为的自然之城——顺应自然,遵从规律,胸怀大局,厦门牢牢把握住城市发展方向

背山而立,远眺大海。一块紧邻城市核心区的“黄金宝地”,总面积40公顷,土地出让价值超百亿元,如何开发?

厦门的选择是——圈起来“养鸟”。

为了保护好被称为中国最美丽夏候鸟之一的小生灵,厦门于2011年成立了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区设立自然保护区,厦门的惊人之举开一时风气之先。

“面对商业开发与生态保护之争,厦门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理念,早已渗透到骨子里。”厦门市环保局宣教中心主任余进说。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厦门在狭小土地上,先后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厦门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厦门大屿岛白鹭自然保护区、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

得失方寸间,弹指乾坤大。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有言:“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规划。”

城镇化浪潮下,土地资源日益稀缺,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是继续粗放型扩张,放大城市边界做大城市规模?还是有守有放,坚持城市应有的人居价值与生态底线?厦门坚定选择了后者,守护一方诗意栖息之地。

“厦门人把绿色当成财富,对自然很友好。”孟加拉国留学生孟山在中国待了5年,对厦门的“规划秘诀”十分赞赏。

城市空间虽小,手笔却大:全市近六成土地面积划作生态屏障区,禁止大规模开发建设——顺应山体、丘陵、溪流、湖库、海岸形成的山海连接廊道,厦门主动划出红线,避免城市空间无序蔓延。依托背山面海的自然格局,厦门打造内陆山区“绿色”森林生态屏障和近海海域“蓝色”海洋生态屏障。

“厦门面积本来就小,划出生态红线后,全市可用建设用地只有约600平方公里,还比不上北京五环内的面积。我们就是要学会'螺蛳壳里做道场’,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好、利用好。”厦门市规划委副主任任国岩说。

良好的规划,贯通历史和现实,引领着城市的未来。

城市规划众多,不同类型的规划体系相互“打架”,是不少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共性问题。

“对比发现,过去不同部门制定的厦门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差异图斑竟然有12.4万块,一些建设用地指标不能直接使用。由于规划依据相互矛盾,部门意见无法统一,导致项目审批难、落地难。”厦门市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委员会主任胡亮信坦陈。

以更高起点、更高站位谋划城市格局,把脉发展大计——厦门大刀阔斧进行“多规合一”改革。融合城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总体规划等多部门空间性规划,形成了以生态为本底、承载力为支撑基础的全市域统一的综合空间规划体系。

规划引领,立法保障。2014年,厦门市人大审议通过《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以此为引领创新实践“多规合一”,明晰了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城市建设主要思路。

多年来厦门坚持一张蓝图管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不折腾、不拧巴、不较劲,让人与自然、人与城市、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相融。

厦门的城市智慧,更体现在城市巨变中从未迷失的文化底蕴里。

在曾厝垵最东头,一条马路明显分为两段:往东一段宽阔平整,往西进村口则是“城中村”味道的小路。正是这“城中村”保住了曾厝垵的“文艺范”。

“当时,曾厝垵面临拆迁问题,已经拆到这个路口了。”思明区滨海街道副主任杨邑新说。是一拆了之、开发房产,还是整合资源、转型升级?思明区纠结过。

2013年,曾厝垵被列为“城中村”转型试点。昔日蒙尘的闽南古厝、渔村文化得到发掘整理,在政府引导与社区共建下,既保护原生态的渔村历史风貌,又注入时尚多元的文化创意内容。

城市发展浪潮中,厦门就这样守住了诸多历史文化底蕴,留住了城市静气。

创新发展的跃动之城——以改革为使命,以开放为动力,厦门凭海临风激流勇进

夏日的环岛路风景如画,数字“98”造型的巨大金钥匙屹立海边,熠熠生辉。每年9月8日,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都会在厦门举行,上万客商于此追逐创富“金钥匙”。

站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远眺,天高海阔、澄碧万里。曾经人稀船少的边海之地,如今已变身开放前沿。

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管委会,办事大厅人来人往,彰显出这个新生试验区的活力。“一照一码”商事制度改革、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改革……在厦门片区,多项改革措施走在全国前列,企业注册、经营、通关更加便利。自2015年4月挂牌至今年6月,片区累计注册企业2.75万家,注册资本4600多亿元。

“如果说经济特区过去一定程度依靠政策红利,今天则更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持续创新释放发展活力。惟有不停闯、不停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创造新优势。”厦门市长庄稼汉说。

沟通台海,连通世界。融入国家全新的对外开放格局,厦门视野更加广阔。从海沧港区始发的中欧(厦门)班列,已先后开通波兰罗兹、德国纽伦堡、荷兰蒂尔堡、俄罗斯莫斯科4个终点站,且通过海铁联运延伸至台湾地区,对接东盟,形成海陆两条丝绸之路的“交汇携手”。

开放,海纳百川;改革,快马加鞭。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叶建明清楚记得,2015年的一天,厦门市发改委突然交给他们一项课题:参考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评估厦门营商环境。

“用世行指标对标营商环境,全国没有先例。”叶建明颇为疑虑,世行评价体系主要依据企业家评价,企业“吐槽”,政府真能“纳谏”?

厦大课题组由此提交了一份“刀刀见骨”的报告,原汁原味反映了企业感受。比如,开办企业必须刻印公章,不仅费用近千元,且耗时少则一周多则半个月。

刀刃向内,大力除弊。厦门以问题为导向,“动真格”优化营商环境:以公章刻印为例,几经“博弈”,该业务进驻行政服务中心,企业刻章“就地可办、立等可取”,费用极大降低。

厦门市地方税务局局长张祖康说:“在对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过程中,城市的管理部门不断跳出自我意识,强化服务自觉,持续为厦门魅力注入源头活水。”

对标不息,改进不止。经第三方机构评估,2016年厦门营商环境相当于全球经济体第40位水平,比2014年上升了21位,位居全国城市前列。

“办事效率大大提高,托关系不如自己办。”来自安徽的“新厦门人”、在厦门创业二十余年的人人联盟电子商务公司总裁张军说。上世纪末,他只身一人来厦门谋生,从打工、跑销售干起,如今拥有自己的酒店,设立了电子商务公司,“在这里扎根,不想走了。”

在改革中破题,在发展中思索。谈起厦门经常被“拷问”的“短板”,经济规模偏小是其中之一。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厦门经济体量最小,去年GDP不到3800亿元。

曾几何时,厦门也面临“做大”的压力与冲动。多年前厦门有意引进一大型PX项目,每年可以增加数百亿GDP,但最终政府尊重群众意愿,审慎评估利弊,放弃了这一项目。长期作为城市主导产业之一的化工业被“忍痛割爱”,产业结构得到逐步调整。

软件业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已快速跻身千亿产业链之一,去年实现营业收入1102亿元。在厦门岛东部的软件园二期,仅1平方公里的狭小空间,入驻了上千家软件信息类企业,聚集6万多员工;岛内发展饱和,软件园三期又在岛外高起点布局,规划面积达10平方公里,已有500多家企业进驻。

服务业、高科技发展呈现加速态势——去年,全市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9.1%;国内外游客赴厦人数达677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68亿元;会展经济也热火朝天,各类会展达200多场。全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25家,占福建全省总数的一半。今年前5月,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67.7%。

新发展战略、高新产业导向,既是形势使然,也是自觉追求,一个跃动之城正呈“跳跃发展之势”。

“城市竞争中,厦门参加'举重’比赛没有优势,但参加'选美’比赛当仁不让。”裴金佳说。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