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下城镇发展出现新空间、新形态和新机制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7年08月03日18:03分类:产业经济

核心提示: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城市发展,城镇产城融合的空间范围、具体形态和内在机制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在“产”与“城”关系上,城市功能优化完善对于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凸显,现阶段需要重新审视产城融合的内涵和特征,创新管理机制,保障和引导城镇可持续发展。

中国金融信息网讯(记者李倩倩)在近日由中国经济信息社举办的“产城融合规划运营模式与机制”研讨会上,业内专家指出,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城市发展,城镇产城融合的空间范围、具体形态和内在机制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在“产”与“城”关系上,城市功能优化完善对于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凸显,现阶段需要重新审视产城融合的内涵和特征,创新管理机制,保障和引导城镇可持续发展。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冯奎认为,当前产城融合的边界、形态、机制正在发生三方面的变化:首先,随着城市群、同城化、超级城市等不断出现,新的城镇化空间超越了以往地理边界相对清晰、行政范围更加明确的城市范围;其次,产城融合的形态呈现多样性,既包括城市群,各种类型的新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区,也包括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的特色小城镇;再者,产城融合的内在机制从过去的通过产业吸引人口等要素集聚,转变为通过城市功能优化提升促进要素集聚和产业发展,从而达到更高水平的协调发展。因此,要在更开放的经济空间和城镇体系范围内审视和认识产城融合。

青岛中德生态园总规划师展二鹏也指出,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城市形态不断演变,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有新区才需要进行产城融合发展。实际上,一些旧区也面临资源整合、城市功能修补、文化保护等问题,以促进城市功能更新改造升级,提升城市品质。

多位来自园区的专家代表指出,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引进、空间结构和用地结构等方面注重产城融合理念,实行“规划先行”是园区发展的重要保障。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原副主任秦筱靖认为,园区规划要特别重视基础设施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通过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来引导园区和城市发展,不能等发展起来后再补充。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开发区和高新区普遍存在产业雷同、布局“散、乱、杂”等问题,产业链“断链”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对此,天津市东丽区华明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傅晟认为,园区发展应结合自身资源禀赋,聚焦优势产业,把产业做深、做细、做透,打造具有企业平台、产业生态和完整产业链条的新型城镇化载体,而不应盲目跟风。

北京科技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商业研究院副院长王威信认为,产城融合涉及产、城、人、生态、智慧等要素资源,融合的关键是这些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协同体系。为引导城镇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建立产城融合的标准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推动产业与城市转型升级。

此外,如何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关系,影响产城融合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启迪协信科技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黄武俊指出,在实际操作中,政府方面可能更希望先导入产业,而企业更多考虑健康的现金流和商业模式可持续,需要解决两者之间在开发时序等方面的矛盾。展二鹏、秦筱靖认为,在园区发展的前期,政府在确保绿色生态产业优先落地,保证绿色生态、公共利益优先,推动社会事务、城市管理、基础设施等建设的主导作用更加重要。

不过,专家指出,随着园区的发展,推动产城融合的市场化力量将不断提升。“未来,产城融合将越来越以经济区域的结合打破行政区划限制,这需要用改革的办法破除各类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冯奎说。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