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创新资金保障机制构建产城融合生态圈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7年09月22日16:16分类:产业经济

中国金融信息网讯(记者李倩倩)在近日由中国经济信息社举办的“产城融合发展投融资机制创新”研讨会上,业内专家指出,推进城镇产城融合发展需构建投资、建设、运营等多方主体协同的产业生态圈。在资金保障机制上,多元化融资方式创新将提升资产自身的“造血功能”,助力城镇化质量提高。与此同时,专业化的运营城市运营商和产业运营商在产城融合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天风兰馨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长清认为,产城融合的融资方式从传统的IPO、发债等,向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资产证券化、REITs(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等新型融资模式转型。在项目运营阶段,资产证券化、REITs能够起到盘活存量、降低资金成本、实现轻资产运营的作用。

近年来,包括房地产企业、金融机构等社会主体也广泛参与城镇化建设,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北京和明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程哲认为,在传统的房地产主导的开发模式下,开发商的产业运营能力、产业规划能力较为欠缺,“重建设、轻运营”是造成一些新城新区发展中出现“空城”“鬼城”等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引入社会投资主体,建立短期、中期、长期利益兼顾的投融资机制和盈利模式,实现政府、产业运营商、城市运营商等多方主体的合作,能够有效破解土地开发和产业开发分离的问题。

从2013年开始,在财政部发改委等相关部门推动下,PPP模式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项目建设中。不少地方将PPP模式引入产业园区的综合开发建设中。值得注意的是,多地也出现了PPP盲目上马等乱象。

对此,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财政学会公私合作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洁指出,PPP模式是政府公共部门通过社会资本来高效完成政府公共部门的目标,实现政府公共部门的职能,“不是签一个长期合同搞融资”。因此,在产城融合中,运用PPP模式要特别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对承担政府职能的社会资本要按照“盈利而不暴利”的原则给予回报,对于属于政府职能之外的应该由市场机制来决策,不能乱扣PPP“帽子” ,借PPP的名义去干别的事情。

北京科技园建设集团商业研究院副院长王威信表示,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国家通过多种方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PPP项目,尤其是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PPP项目,促进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并要求“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确保政府诚信履约”。随着PPP项目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的逐步开展,在产业新城、特色小镇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也将有所突破,但这些领域的PPP项目标的物复合性强,对价机制不完善,企业风险更大,更应从法律层面加以规范。

在研讨会上,多位专家指出,城镇产城融合发展需要特别重视、强化资产的运营能力,充分发挥资产效益,提升资产本身的造血功能。未来,城市运营商在城市发展中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规范的PPP模式应当是由企业代表政府管理公共基础设施,把城市道路、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完全交由城市运营商管理,按照市场化机制来运行,这样可以提高、改善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孙洁说。

民生银行交易银行部证券化团队负责人杜润峰也认为,不少PPP项目的投资方运营能力偏弱,建议具有社会融资能力的运营商参与到投资领域,实现投资、施工、运营的专业化分工和项目的可持续运营。(完)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