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蓝”背后的旅游经济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7年09月26日18:23分类:区域经济

中国金融信息网讯(记者王虎云)26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大同旅游发展指数报告(2017)》显示,“大同蓝”已经成为大同市生态环境的金字招牌,预计大张高铁通车后将吸引更多游客享受大同的蓝天。

专家认为,游客对旅游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优良的空气质量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不过,客流量增加也给旅游目的地环境带来一定压力,建议加强旅游承载力测算和管控执行力度,并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

近几年,不少地区将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空气作为旅游“卖点”。受雾霾影响,“避霾游”“洗肺游”等健康旅游热点吸引了大批游客。

“旅游发展对环境依赖性很高,其中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等主要方面,环境的好坏一直是影响目的地吸引力的主要因素。”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厉新建说,随着当前游客对健康、环境等方面的不断重视,尤其是从观光向观光和休闲度假并重的转型过程中,环境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近年来,从“煤城”到“绿都”,大同市生态环境改观,为当地旅游业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数据显示,2005年,大同市在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全国113个重点监控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指数排名倒数第三名。到2009年,大同的空气质量状况已有大幅改观,2013年开始,大同空气质量在全省排名稳居第一。2016年,大同市环境空气达标天数达到314天,较全国平均天数多出26天,较全省平均达标天数249天多出65天。

高质量的空气对发展旅游业至关重要。携程旅游去年底发布的《避霾旅游排行榜》显示,各地游客“避霾”旅游目的地选择,第一是看空气质量和气候,第二是看从家里出发距离远近,是否方便。此外,在京津冀成为空气污染重灾区后,“避霾”旅游近年来已经成为当地冬季旅游“刚需”。

报告显示,2016年,大同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5.79%,是京津冀平均水平的两倍多。

“大同蓝”正在成为大同旅游新名片。每年11、12月是大同旅游传统的淡季,而近几年大同的冬季旅游呈现出淡季不淡的特点。相关统计显示,省外游客主要来自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区,以观光游览、健康疗养为出游目的的游客占多数。

报告认为,“大同蓝”的出现,离不开大同市发展理念的转变和系统性的治理措施。近年来,大同市坚决破除“以煤兴市”的老路,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并采取多项举措,比如新增绿化投入,消减污染总量,以高端产业链条搭建城市发展新的生态骨架。

大同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高莹接受采访

大同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高莹接受采访 武海珠拍摄

大同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高莹表示,“大同蓝”和“大同绿”已成为大同新的底色。在建的大同古长城旅游公路全长153公里,同步建设56万亩沿线绿化带。旅游公路带将以线串点,整合碎片化分布的长城文化旅游资源。下一步,大同将深挖文化内核,开发更为丰富的旅游资源,扩展旅游的空间和形态,提升旅游服务基础和品质。大同最经典的是云冈石窟、北岳恒山、大同古城三大景区,以后会将点放大成面,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未来,大张高铁的开通或将为大同吸引更多游客。报告认为,大同至今没有一条高速铁路,严重制约了当地旅游业及物流商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前从大同到北京坐火车需6个小时。大张高铁建成通车后,从大同到北京只需要100分钟,将吸引更多游客享受大同的蓝天,预计客流量会出现井喷式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旅游业本身的发展也可能带来环境问题。事实上,一些著名旅游景点就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垃圾问题。为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厉新建建议,一方面加强旅游承载力测算和管控执行力度,加快新景区和目的地的建设,改变资源利用方式,分流旅游市场压力,保证资源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加强解说系统建设,提升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考虑到我国巨量市场规模,完全采用限制游客流量的方式恐怕不现实。(完)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