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业、国际化、技术派 海淀中关村“双创”聚变新动能

中国金融信息网讯 (中经社经济分析师 柯涛)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的推动下,中国最具创新创业活力的中关村正悄然在发生巨变,向着大企业、国际化、技术派等多面转变。在2017 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北京会场暨中关村创新创业季活动开幕式上,众多企业大咖、投资人、创业者齐聚,向世界展示中关村的发展成就及强大影响力。

大企业:创新力量在这里汇聚壮大

9 月15 日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众多大企业在这里云集,小米科技董事长兼CEO雷军、北京汽车集团董事长徐和谊、滴滴出行联合创始人张博、海尔家电产业集团副总裁邹果庆等知名企业家的出席吸引了众多媒体和参观者的目光。

随着中关村与全球创新创业网络融合的加深,不断吸引和汇聚全球创新创业要素聚集北京,越来越多的国际机构和大企业选择在这里进行创新创业布局,让创新力量在这里汇聚壮大。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在海淀已有超过40 家大企业深度参与“双创”,既包括以英特尔、微软为代表的跨国企业,也有联想等明星民企,还有航天科工等重量级“国家队”。

中关村这片创新沃土,在吸引大企业积极加入“双创”的同时,也加速了大企业与这片沃土的融合。例如,中关村创业大街已联合清华同方·卓创孵化器、大唐电信·大唐创新港、海尔·U+平台、航天云网·航天云网众创空间、洛可可创新设计集团·可可豆创新孵化平台等大企业打造开放创新平台,加速创新创业项目的落地生根。

除了中国本土企业,不少跨国公司也纷纷将它们和创业相关的项目搬到了中国。比如,英特尔在中关村创业大街等地开设了众创空间、启动众创加速器项目;毕马威先后成立创新创业共享中心、建设线上KPMGStartup Connect APP ,开设毕马威创业学院等;而微软、IBM 也不甘落后,或是组织“双创”主题论坛,或是成立“孵化器”,在过去两年里为“双创”站脚助威。

如今,大企业在海淀的创新领域已呈全面延伸的态势。既包括互联网、高科技等新经济领域,也覆盖了制造业、汽车、家电、能源等传统行业领域。同时,在生物医药、金融、信息技术等各个领域的大企业也都开始了开放创新的探索。

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一位负责人表示,大企业参与“双创”正在海淀形成一股巨大的新动能,成为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及行业变革的巨大引擎,推动产业结构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国际化:全球创新网络枢纽作用凸显

9 月15 日发布的“中关村指数2017 ”显示,随着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中关村开放合作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国际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全球创新网络的枢纽作用日益凸显。

这首先表现在中关村对高端创新资源吸附力不断增强,这种吸附力不单表现在对企业机构的吸引,也表现在对人才的吸引。

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 年底,共有130 家世界500 强企业在中关村设立子公司或研发机构。同时,中关村的海外高端人才也在持续增加。截止到2016 年底,中关村示范区共有留学归国人员3 万人,同比增长11 . 2% ;外籍人才9779 人,同比增长14 . 6% 。入选北京市“海聚工程”累计590 人,占北京的65 . 6% 。

引进来的同时,中关村企业及机构也在通过多种途径助力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在9 月15 日的全国双创周全球创新峰会论坛上,小米科技董事长兼CEO 雷军表示,目前小米已进入46个国家的市场。尤其是在欧洲市场,不到一年时间便上升到第四位。今年小米的国际化收入增长率是200% ,将迎来又一轮的爆发性成长。

滴滴出行联合创始人张博也在会上表示,目前滴滴已经启动了国际化战略,已经投资了全世界几乎所有的打车软件公司。滴滴也加大引入海外人才的力度,例如在硅谷设立的研究员机构,已有50 位人工智能科学家在解决交通领域的问题。未来,滴滴在国际化方面会更加积极布局,改变世界人民的出行难题。

此外,在美国、以色列、芬兰等科技创新中心,中关村的创新驿站成为亮丽风景,协同创新日益紧密;紫光集团等中关村企业不断借力国际并购实现自主创新,中国企业知识产权、人才队伍、资本的全球化不断加速;纳通的医疗设备、启迪清洁能源的太阳能光热等产品,给“一带一路”合作相关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截止到2016 年底,中关村企业在海外设立的分支机构已达562 家,海淀区的企业境外直接投资额也达505 亿元,较2009 年的37 亿元增长了超过12 倍。

技术派:打造全球科技领域的领航者

作为中国科技企业最为密集的区域,创新和技术是驱动中关村不断前进的两大动力。经过多年积累和投入,中关村已经初步形成支撑海淀引领型创新发展的“高精尖”经济结构,人工智能、石墨烯、分享经济等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在中关村竞相崛起,部分领域已经抢占全球新经济“制高点”。

以中关村海淀园为例,其电子信息和互联网产业,占北京市60% 以上,而集成电路、位置导航、大数据和云计算、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在各自领域均居于北京市前列,科技和文化相融合的产业,占北京市的40% 以上。目前,中关村海淀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继续保持在20% 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0% 以上。

如今的海淀中关村,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科技型企业总数已经超过12000 家,占北京市7 成左右,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580 余家,约占全市的1/2 ,占全国的1/12 。每年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中,有20% 以上是来自海淀区的驻区单位。

每年,海淀中关村输出的技术合同总量占北京市的4 成;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18 件,是全国的28 倍;海淀的外资研发机构技术交易额占整个北京市外资研发机构技术交易额的62% 。

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多的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不再受制于人,有的企业已经成为行业中不可撼动的巨头,有的企业还参与制定国际标准。

比如位于海淀中关村的神州高铁,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积累,已拥有400 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200 多项专利,其中部分产品还填补了国际空白。

比如在汤森路透发布的《2016全球创新报告》中,京东方被列为半导体领域全球第二大创新公司。据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6 年全球国际专利申请排名,京东方以1673 件申请位列全球第八名。

比如启迪清洁能源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华业阳光,不仅拥有过百项专利技术,还主导或参与制定了30 多项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中关村海淀园科技企业,都已经把发展模式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通过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形成内生增长机制,全面融入全球创新合作,逐渐蜕变为全球科技革命的参与者和领航者。

新动能:驱动北京经济向中高端迈进

9 月15 日开幕的2017 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北京会场主题展上, 260 余家参展单位的300余项参展项目,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生物技术、新材料等等一批高精尖、硬科技项目纷纷亮相,十足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成为本次中关村创新创业季的一道亮丽风景。

北京科百宏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精准农业大数据平台,是一套780MHz 物联网专用频段的农业物联网系统。通过该平台,可以对监测和灌溉系统进行管理,实现植物“心跳”“脉搏”“体温”“体液流动”“温饱状态”等可视化。相比传统农业管理,该平台可实现节水50%-80% ,节约肥料30%-60% ,节省农药50% ,提高效率5 倍以上。

北京国科太空工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3D 打印机是一台开源陶瓷3D 打印装备,该设备目前已成功打印制造航空发动机空心叶片的陶瓷型芯、氧化锆牙齿、下颌骨替换材料、生物支架和陶瓷艺术品等。

京东公司研发的三轴共桨六旋翼电动无人机,最大载货达到10 公斤,送货往返路程20 公里。在利亚德公司的AR 全景演播厅,观众可感受到真实的小空间里呈现出不限大小、不同风格,逼真而富有创意的虚拟环境。怡享“共享”工业级空气净化器,则把更高标准的工业级空气净化技术应用到家庭。

以上只是中关村创新实力的一个缩影。然而对于中关村来说,更重要的是,伴随着各种新技术的研发与扩散,技术转化所带来的产出能力与辐射能力是难以估量的。

这种技术的优势带来了强大的资源集聚能力,不少信息技术、新能源、大数据云计算、新材料等一批战略新兴产业在这里形成集群效应,促成了企业间的紧密协同,为企业走出去奠定了成熟的产业后盾。北京社科院副院长赵弘表示,中关村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与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关,诸如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的突破,给中关村园区注入了巨大的产业变革动力,也驱动园区企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数据显示,目前中关村已有80%以上的技术辐射京外地区。新技术支撑了新经济,创造了新需求、增加了新价值、拉动了新就业,驱动经济向中高端迈进。

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布的2017 年上半年园区经济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关村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收入21422 . 5 亿元,同比增长16 . 7%,总收入保持了稳步增长。六大新兴产业集群实现快速增长,上半年六大产业集群实现总收入15693 . 4 亿元,同比增长14 . 0%,占示范区总收入比重73 . 3%。

事实证明,中关村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和新兴产业策源地,通过持续优化创业创新环境,不断催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正汇聚成一种经济发展新动能,为北京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