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众气候变化认知度保持高水平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7年11月01日16:54分类:社会热点

中国金融信息网讯(记者徐曼)11月1日,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在北京发布《2017年中国公众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认知状况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公众对气候变化保持高认知度,高度支持政府颁布的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

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及时了解公众对气候变化定义、影响和相关政策的认知和态度,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更理性地制定相关政策,为企业、非政府组织、科研机构等以公众为目标受众的利益相关方设计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数据依据。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在给发布会的寄语里指出,《报告》结果是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最大鼓励和肯定,希望此次调研的数据和发现能够为社会各界提供有益的参考,为国家和公众的气候行动发挥更多实际的推动力。

本次调研是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继2012年开展首次全国范围公众气候认知调研后的第二次公众调研,覆盖了我国城市和农村的4025名受访者,全面、客观地呈现我国公众对于气候变化及相关议题的普遍认知情况。调研从“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度”、“公众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认知度”、“公众对气候变化应对的认知度”、“公众对气候变化政策的认知度”、“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执行度”及“气候传播效力效果评价”6个方面展开。

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郑保卫教授在会上介绍,此次《报告》的几个亮点数据,反映出五年来我国公众在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认知方面的积极变化:一是92.7%的受访者表示了解气候变化,第一次调研此项数据为93.4%,说明五年来我国公众对气候变化的关注一直保持高水平,且对气候变化从一般性了解,逐步转变为加深对其内涵的认识。二是在“受访者最信任的信源”调查中,中央政府以17.2%居于首位,企业以16.1%跃升到第二位,显示出我国公众对于政府发布有关气候变化信息具有高信任度,这将有助于政府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也反映出我国企业近年来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和信息传播方面取得的效果越来越获得公众的认可;三是调研得到的最高数据为“98.7%的受访者支持学校开展气候变化相关教育”,这说明我国公众在气候变化认知上有了战略眼光和长远思考。

本次调研负责人、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联合发起人王彬彬博士进一步分析指出,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和信息传播方面受公众信任度的提升,反映出近年来我国本土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提升。过去,我国企业主要是学习国外尤其是领先跨国企业在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现在,越来越多本土企业成长起来并开始行动。

此外,结合最新的国际局势,调研还测试了公众对我国政府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支持度。数据显示,94%受访者支持我国落实《巴黎协定》,96.8%的受访者支持我国政府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尽管此前美国选择退出《巴黎协定》,但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促进新能源发展已是当今各国转变发展方式、破解资源环境制约、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内在需求,走低碳发展道路是大势所趋。长期研究全球气候治理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海滨教授指出:“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是得民心的。在当今中国,绿色低碳的议程在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性是前所未有的,我国的国际角色正从参与者、追随者,向引领者、引导者过渡。”

本次调研的另一个发现是,近半数受访者使用过共享单车,超九成公众支持共享单车出行,超半数受访者知道家庭和单位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发电的用处。王彬彬博士认为:“五年前我国公众就有比较高的气候认知度,但在采取行动方面只有节约用能这类传统方法可以选择。五年后我们看到共享经济和技术创新为公众采取实际行动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可能,这也为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贡献了鲜活案例。”

“公众了解和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意愿是明确的,关键是如何将意愿转化成更多行动。在认知层面,98.7%的受访者支持在学校开展气候变化教育,可以从气候变化科普进校园开始,从娃娃抓起。在行动层面,政府鼓励技术创新,有购买力的公众对气候友好型产品又表现出稳定增长的支付意愿,可以对气候友好型产品进行技术创新,使其更便于公众使用。从这两方面入手,公众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还有很多空间可以开展工作。”王彬彬博士说。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