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阳高县:易地移民扶贫搬迁让群众“搬”出幸福新生活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7年12月19日12:38分类:区域经济

中国金融信息网讯(闫继东 史亮)“真没想到,才花了不到一万元钱,我们这些贫困户就分上这么好的三间大瓦房,水电门窗设施齐全,房子又宽敞又亮堂。”12月11日中午,在移民搬迁新房子正吃“搬家饭”的大同市阳高县东小村镇下马涧村搬迁户李金开心地说。

2016年以来,阳高县瞄准群众住房安全,把实施易地扶贫移民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战役,决心利用3年时间让全县所有住在危旧房子和窑洞中的贫困群众住上新房。目前,全县3296户8030口贫困人口分到了新房子。搬迁,“搬”出了幸福新生活

施德政工程,告别土窑洞,乐了心头

“住着窑洞,一遇下雨,心都掉嗓子眼了!”“村里连个小卖铺也没有,买个豆腐都难。”……简单的话语道出了阳高县贫困群众的无奈。

土窑洞是该县中南部农民传统的居住方式,有着修筑成本低,冬暖夏凉等特点,但居住窑洞的弊端也很多。“和房屋相比,窑洞安全等级相对较低。特别是部分窑洞采光性能差、通风不畅、阴冷潮湿,有些窑洞受自然灾害影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该县住建局负责人说。

“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问题的根本举措,是促进深度贫困人口‘挪穷窝、拔穷根’的有效办法,早搬迁可以早受益、早脱贫。”鉴于这样的认识,阳高县委、县政府下定了决心,实施易地移民扶贫搬迁工程。

该县遵循统筹规划、科学选址,尊重民意、集中安置,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群众自愿,规划分两期易地搬迁贫困人口16585人,同步搬迁2000人。在资金上,一方面用好国家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资金。在选址上,安置点全部“靠路、靠水、靠城、靠中心镇、靠产业园区、靠旅游景点”选址,在易地搬迁布局上做到与新村班子建设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后续产业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与劳务输出等“五结合”,做到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说了算,定了干。成立易地扶贫移民搬迁领导小组;制订《阳高县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实施方案》和具体搬迁计划;以清单的方式,将每个安置点的工作任务明确到人、到时间节点;采取每周一汇总的办法,对各安置点工作进展情况加强督办……阳高县推进易地移民扶贫搬迁卯足了劲。

施放心工程,建满意新居,美了村头

在罗文皂镇移民新村,一排排崭新的房子拔地而起,每栋房屋上下打圈梁,四面立柱,房子质量完全符合设计要求。该镇二墩村搬迁户师存礼说:“地基挖得标准,槽沟验得仔细,打地梁,打圈梁,简直像铜墙铁壁!”

为确保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阳高县定目标、定责任、定程序、定标准、定期限,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项目管理,明确提出了一期工程2017年10月底前完工、二期工程明年10月底前完工的“双十”目标。在盯住进度目标,倒排施工期限,落实责任“双签”的同时,开展挂图作战,实行考核前移,县级领导分赴各安置点靠前指挥,听取汇报,及时解决工作推进中面临的棘手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工程进度。

该县制定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质量监管的10条意见》等文件。形成了“六位一体”监督体系,开展了县乡领导组日常督导、县委巡察组定期巡察、县乡纪检部门执纪监督、人大政协民主监督、搬迁户代表参与监督、工程监理现场监理,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安全、廉洁施工。王官屯镇搬迁户代表在工程建设每个环节都严格监督,新建房上梁、上椽时,亲自验收椽木质量,确保了安置房工程质量。

施富民工程,输血变造血,富了人头

为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阳高县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把解决好搬迁群众长远生计作为目标,围绕就业和增收两个核心,探索形成了“搬迁+产业基地”“搬迁+生态康养”“搬迁+加工项目”“搬迁+庭院种养”“搬迁+屋顶光伏”“搬迁+入企就业”“搬迁+技能培训”等七种模式,促进搬迁户创业就业,着力改变安置点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

2016年以来,该县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4.1亿元,规划发展日光温室、移动大棚4200栋;特色露地蔬菜、小杂粮3.6万亩;优质杏果经济林2.1万亩;黄花、寒富苹果、中草药等特色种植8742亩;中华黑土猪、肉驴、绒山羊等特色养殖5164头;建设千吨马铃薯恒温储藏窖和百吨蔬菜恒温库各1座;已并网发电的6兆瓦和正在建设中的6.4兆瓦集中连片村级光伏产业园区、正大新型农牧食品产业综合开发项目等产业扶贫项目已经或将带动贫困户分享产业扶贫“红利”。

目前,全县一期10个、二期22个安置点全部实施了扶贫配套产业规划,并按照“搬迁未动、产业先行”的思路,突出用好“地和林”,壮大“棚加杏”,已在16个安置点上建起了设施蔬菜、“两杏”为主的林果经济、林药套种、黄花等特色种植扶贫基地,依托正大集团打造生猪全产业链,依托山西合创、四季牧场、六棱山养殖专业合作社、大联养殖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起了友宰、古城、王官屯等扶贫产业园,让搬迁户住有居、富有业。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