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市场的新定位

《环球》杂志2017年12月29日17:35分类:区域经济

维港两岸的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左)与香港环球贸易广场(右)遥相呼应

维港两岸的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左)与香港环球贸易广场(右)遥相呼应

“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转型阶段,香港可以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成为助推企业创新和内地经济转型的重要推手。”

《环球》杂志记者/李滨彬(发自香港)

2017年香港资本市场表现亮眼,恒生指数跻身全球表现最好指数之一;在“沪港通”、“深港通”推出后,“债券通”正式上线运行……目前,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独特优势依然突出,同时也是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节点。

同时,随着内地金融市场不断成熟、开放,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以及新加坡、伦敦等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快速兴起,香港金融市场近年来也面临竞争和挑战。

香港金融市场未来应走向何方?如何才能发挥出自身更大的优势?《环球》杂志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港交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

《环球》杂志: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香港金融市场下一步需要怎样定位?

巴曙松:过去20年,内地国有企业改制产生了大量对资本市场服务的需求,香港股市抓住了这个机会带来的制度红利,逐渐成为内地企业上市的融资门户。1992年内地企业以A+H股的形式在香港上市,香港成为内地企业走出去的重要跳板。内地不少机构在香港设立“窗口”公司,透过香港筹集贷款和融资。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转型阶段,香港可以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成为助推企业创新和内地经济转型的重要推手。

第一,针对新经济的特定要求,设置差别股权结构,支持创新型企业在亏损阶段就上市,发展创新板。

第二,顺应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化布局的要求,担当中国企业国际化布局的区域性总部和融资中心。相比内地市场,香港的新股发行制度限制较少,且更透明灵活。在香港首次公开招股,由递交申请到推出发售所需的时间较少,申请轮候队伍相对内地要短。每宗首次公开招股以至上市后的集资活动,均完全是发行人的商业决定。上市后的集资方法多种多样,再融资一般比IPO首发融资金额更高。在港上市企业可以充分享受香港资本市场制度灵活性带来的便利,在不同资本市场之间进行筹资安排,从而更好地助力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对内地企业国际化发展和全球化布局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第三,凭借“立足中国本土、实现国际惯例”的独特市场结构,助推提升中国企业运作水准,实现企业国际化。利用香港市场,内地企业可以提升管治水平,跟国际规范接轨,还可以基于成熟的规则体系与互联互通的制度创新,提升自身在全球市场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环球》杂志:香港金融市场目前遇到哪些挑战和问题?

巴曙松:第一,金融创新不足。比如,香港的金融机构仍然比较传统,无论是经营布局还是服务方式,适应内地需要的创新不足,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创新可以说落后于内地同业。

第二,金融市场各板块发展不平衡。债券市场的发展仍属于短板,没有像股市那样形成国际影响力。具体而言,香港债券市场的规模仍然偏小,可选择的产品不多,投资者有限,流动性不够,等等。当前,债券通的设立,为境外资金在境外设置了购买内地债券的平台,为香港的人民币存款与海外资金提供了配置人民币资产的新通道,有助于改善这个不足。

第三,在特定的金融业务领域,香港市场进入明显的内资主导时代,相应地,国际色彩较高峰时期有所淡化。2016年以保荐人身份参与香港主板IPO的券商中,有19家参与2个以上项目,其中10家为中资券商,6家为美资投行。中资券商的作用之所以越来越大,与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有关。2012年时,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数量为721家,市值占比为57.4%;而到了2016年,在海外注册成立但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合计达999家(包括H股、红筹及非H股内地私营公司),占总市值的62.8%,占比持续提升。

《环球》杂志:内地和香港金融市场如何进一步加强互联互通?

巴曙松:香港应继续保持“一国两制”独特优势,保持开放的国际制度环境,加强与内地的深度融合。香港需要深入了解内地经济金融运作情况,特别是内地金融市场难以提供的金融服务,从中寻找香港市场发展的新动力。要在教育方面加强沟通,推动香港机构熟悉内地市场。

同时,内地也需要加强学习香港的国际管理经验,避免内地运作模式与在香港惯用的国际惯例之间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摩擦,被一些国际媒体利用、炒作,带来不必要的影响和误会。内地机构或投资人通过不断熟悉香港情况,可以更客观地看待香港作为对外联系中一环的角色,实现内地惯例与国际方式之间进一步融合,谋求协调发展。

《环球》杂志:目前离岸人民币发展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在解读问题上有何建议?

巴曙松:从全球范围内来看,目前香港仍然是最为成熟的离岸人民币中心。第一,香港是全球处理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支付的最主要枢纽。2016年香港人民币RTGS(实时全额支付系统)清算额达202万亿元人民币;第二,随着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对于人民币的使用已不仅仅局限在最初跨境贸易结算,境外人民币的投资功能、融资功能、风险对冲功能等都得到了较大发展,离岸人民币外汇交易量持续增长;第三,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及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的范围及额度不断扩大,沪港通和深港通、债券通先后启动,为内地资本市场开放提供了新的管道,香港迎来“互联互通”时代。

从在岸、离岸人民币市场的优势和影响力比较来看,在岸人民币市场规模更大,具有更强的定价能力,所以应客观看待两个市场的关系,协调推进两个市场的发展。

进一步发展的建议是:首先,离岸人民币市场应当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多层次金融产品,提供更多与人民币全球配置和跨境流动相适应的市场工具和管理手段,包括离岸人民币外汇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各类衍生品等,以配合实体经济需要,推动离岸人民币外汇交易及支付的发展。

其次,提升市场流动性,建立更为有效合理的在岸、离岸人民币市场资金基准,提升人民币资产定价能力。

再次,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趋势下,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金融支持。比如,中资企业在国际市场开展离岸投融资业务,相当一部分融资及投资安排可更多考虑以人民币形式完成,如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境外优先股、以人民币进行境外股权收购等等。

来源:2017年12月27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6期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