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四十年,海淀中关村创新再出发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8年06月08日17:34分类:区域经济

中国金融信息网讯(张舵 柯涛)2018年“创响中国”北京海淀站活动8日正式启动。“胚芽企业培育计划”等一批围绕创新的最新政策和数据正式发布。“胚芽”意味着创新的萌发。对年届40的中关村来说,它具有特殊的意义。

当前,中国正在迎来世界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同自身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站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作为科技产业和创新创业的制高点和策源地,海淀中关村再一次承担历史使命。走过四十年风雨,海淀中关村正迸发出新一轮的创新活力。

40年引领改革:创新敢为天下先

作为中国高科技产业的一面旗帜,中关村创新发展的40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生动缩影。

1978年,多位中国科学家首次走出国门赴美考察,硅谷等地产学研结合的成功案例,让他们心潮澎湃。物理学家陈春先提出在中关村建立“中国的硅谷”,把科学技术和人才,从高密度区域向低密度区域扩散。其后,他更创办中国第一家民营科技公司,成为“中关村民营科技第一人”。

以此为起点,大批敢为天下先的科技工作者或走出体制,或千里归国,从不同的起点,以不同的方式推动科技产业化,孕育出无数高科技企业,汇聚成了海淀中关村一浪又一浪的大发展。

如今,那个从无到有,在学习与追赶西方创新体系中成长起来的海淀中关村,已经积累起雄厚的技术、产业、资源与人才基础,建立起高精尖的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结构,一步步从“中国硅谷”成长为“世界的中关村”。

8日活动现场发布的《2017年北京海淀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海淀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400余家,总数达到8992家,新设立科技型企业2.1万家。海淀区独角兽企业33家,占全国1/5强,总估值2006亿美元,占全国31.9%。

经过40年的创新发展,海淀中关村以“敢为天下先”的姿态,成为中国科技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和“样板间”。

10年一跨越:“双创”生态显活力

斐然的成绩从未让海淀中关村稍停过步伐。事实上,它一直走在改革创新发展的最前线。

“几乎每十年左右,中关村都会有一个阶段性的变化产生。”海淀区委书记于军表示,一方面,国家战略和使命不断赋予这个地区更多的要求和希望;另一方面,由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科研人员、企业家等多元因素构成的创新体系也在持续提升层级。

从1988年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到1999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再到2009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立,海淀中关村一次次蜕变进化,依托政、学、研、产各个主体,最终将原始、初级的离散创新,转变为一个汇集政策、机制、资金、人才、技术和市场的区域高效创新体系。

海淀区副区长李长萍在8日的启动仪式上说,得益于多年来不断改革和开放的积累,海淀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正焕发出强大生命力,并且不断呈现出新特点。

比如,微软创投加速器、大唐网络等大企业双创平台持续升级;清华X-lab、北大创业训练营等高校双创平台不断创新,呈现出政、产、学、研等多元主体融合交汇、相互赋能、协同构建创新创业服务生态的格局。

比如,中科创星(北京)、创客总部等一批“硬创”服务机构,聚焦人工智能、基因技术、脑科学、光子芯片等高精尖产业领域开展孵化和投资,支撑实体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此外,在聚焦产业垂直领域、跨国发展等方面,海淀的创新创业服务机构也在加速布局,步入快车道发展。

强大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让海淀中关村具备了不断集聚资源、创新模式的自主发展能力,使得这里能源源不断产生各类创新创业企业,诞生全球领先的独角兽企业群。

拥抱未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8日启动仪式上,海淀中关村的两个举动耐人寻味。一个是,海淀区发布“胚芽企业培育计划”,主要针对成立三年内的初创企业,主动为其提供房租补贴、投融资、选址服务,降低发展成本,帮助其更有效地渡过“死亡谷”,进入快速成长阶段。

另一个是,中关村前孵化中心正式成立,将围绕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精准医学、突破性新材料等前沿领域,提前3年左右支持创新团队用市场化机制实现成果转化。

事实上,这只是海淀中关村长远布局的一个小注脚。面向新时代发展,海淀中关村正在凝聚新动力,开启新的征程。

2017年,北京市提出中关村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2018年初,海淀区发布了创新发展16条,将通过组织各种力量,调配各方资源,从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机制体制创新等多方面,推进整个创新体系的提升。

未来三年内,海淀将形成1000亿元规模的“海淀创新基金系”,推动一批科技型企业上市;同时将建立科技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分类分级评估机制,进一步提升对科技创新企业的精准支持。

于军说,未来海淀将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全方位推进的双创服务体系,促进多元创新主体高水平融合互动,发挥好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作用,以及各级党委政府的组织优势。

海淀中关村,再次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