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苏州工业园区:激活创新因子集聚转型动能

中国金融信息网讯(记者 朱程)站在“东方之门”上俯瞰苏州工业园区,川流不息的车流和摩肩接踵的人群透露出浓浓的创业干事氛围:一栋栋高楼大厦里集聚了金融、科技等一批要素资源,一座座孵化器里迸发着创意的火花,一个个园区里,头脑中的设计正在走向现实……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军,苏州工业园区成立24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去年,园区在全国经开区综合考评中位居第一,在全国百强产业园区排名第三,在全国高新区排名上升到第五,综合发展指数、集约发展水平、质量效益指标均跃居全国开发区前列。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园区诸多创新因子的持续活跃。

深化开放吸纳创新要素

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是第一批进入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的外资企业之一,主要生产热力膨胀阀、压力容器、干燥过滤器等空调零部件。近年来,该公司将更为核心的压缩机涡旋生产转移到苏州工厂,并成立艾默生苏州研发中心,每年投入1亿元作为研发费用。更加本土化的运作帮助企业赢得更大的市场,2017年,艾默生苏州销售收入比2016年增长20%,创历史新高。

在艾默生身边,一批园区外资企业正在褪去“制造工厂”的外衣,凝聚更多“中心”功能。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加大开放力度,从利用外资向吸纳创新要素集聚转型。

园区已同美国、芬兰、新加坡等国家的科研机构合作,设立中外合作创新中心21家,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国际顶尖高校在园区设立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引进中科纳米所等大院大所20家,集聚苹果、微软、华为、百度等国际知名企业新型研发机构近500家。一批国际领先的科研机构相继集聚,使园区初步搭建起一个超前布局的“政产学研资介”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

为集聚顶尖人才,园区创新高层次外籍人才及本地居民出入境政策,设立外国人申请永久居留受理窗口,扩大长期工作类居留许可申请范围。目前,园区集聚院士领衔的创新创业团队45个,海外归国人才6000余人,外籍人才7000余人,已成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中新国际人才发展合作示范区。

园区还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实施招商管理体制改革,确立以亩产论英雄的择商选资导向,建立差别化土地资源配置制度,制定出台工业用地二次转让、总部用地、产业项目用地等管理新办法,探索实行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地下空间商业化利用制度,设立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监管服务平台。2017年,园区新引进项目预期亩均投资、营收和税收产出分别超1000万元、2500万元和230万元。

“近五年来,园区生产型外资企业的盈利能力一直保持着每年10%-20%的增速,去年达到15%。这在经济结构正经历深刻调整的当下颇为不易。园区正力争三年内集聚100家跨国公司功能性总部、100家高端制造示范企业,进一步提升外企核心竞争力,激发外企创新活力。”园区经发委发展规划处处长王永泉说。

目前,园区正开展两化融合试点、综保区企业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全球保税维修业务试点等多项改革。鼓励跨国公司在园区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共享服务中心,引进各类外资研发机构161家,经认定的省级总部机构36家、占江苏全省的20%。

新兴产业接棒发展引擎

全球创新要素的高度集聚,使“引进一个人带动一个产业”的创新戏码不断上演,园区持续优化亲商环境,推动一批本土企业快速成长。

近年来园区探索特色(新兴)产业聚焦机制,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完善科技金融体系,设立股权交易中心、基金小镇、科技支行,开展投贷联动、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业务试点。设立全国开发区首个知识产权法庭,建设专利导航新兴产业发展实验区,引导企业开展海外专利布局,日均申请发明专利16件。同时,构建“六个一”(围绕一个特色产业,制定一个产业规划,建设一个功能园区,组建一家国资公司,设立一支发展基金,成立一个专业服务机构)特色产业专业化服务机制。

苏州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俞德超曾在世界知名医药企业任职多年。2011年回国创业后,其公司凭借强大的科研实力,正在研发16个新药品种,覆盖肿瘤、眼底病、自身免疫疾病、心血管病等疾病领域,估值已达12.8亿美元。俞德超表示,园区多家生物药企的集聚效应、良好的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是助力企业快速发展的“良药”。

今年上半年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385亿元,同比增长25%。一批企业步入产业化阶段,东曜药业万升级别单抗药物生产基地落成投产,亚盛医药完成用地签约、推进全球制剂生产基地及全球研发中心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加速推进,新成立肿瘤消融与介入治疗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苏州生物医药转化研究院落户园区,迈博斯生物研发中心启用。

清睿教育创始人、董事长朱奇峰表示,园区各项支持助力了清睿教育早期的发展。该公司推出基于多项语音分析和识别、自然语言理解和图像识别等智能技术的拟人化人工智能外语教练,让人工智能老师成为英语教学的帮手。目前,该企业是人工智能领域罕有的连续5年盈利的新三板创新层企业,已经启动IPO辅导,有望成为江苏第一家人工智能上市企业。

如今,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已成为园区新动能的“三驾马车”。数据显示,人工智能和纳米技术今年上半年预计分别实现产值100亿元、290亿元,均同比增长25%。

文化创意产业倍增城市内涵

业内率先将高品质的角色扮演类游戏“搬进”手机,2016年上线的一款手游累计充值金额达13.5亿元、日活跃用户15万人,2017年公司实现销售超3亿元,估值已达20亿元……仙峰游戏CEO易黎明表示,“创新的风险很大,但创新也会给企业带来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转变传统资源驱动老路,让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这不仅是企业成功的秘诀,也是苏州工业园区近年来持续培育文化产业的真实写照。

作为创意经济的代表,文化产业具有明显的创新驱动特点。苏州工业园区立足本土优势,探索文化产业在与城市定位相符合、与产业基础相适应、与其他产业相融合三个维度上创新发展。

“依托高端制造业基础,园区积极推动电子信息+文化、高端工艺设计+文化创新发展。” 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宣传部副部长陈龙说。

去年11月,园区出台《苏州工业园区文化体育旅游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对不同阶段企业提供针对性扶持,并与省市产业政策错位互补,用政策的杠杆“撬动”园区文化繁荣兴盛。目前,园区已形成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演艺娱乐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的局面。

革新百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来一直从事传媒领域,通过抓住文创资源这一市场中供需不对称痛点,自主开发运营的“黑猫会”APP,让上游线上发布资源,下游就能一键购买成为可能,成为全国公关公司获得公关资源的重要平台。去年4月,革新百集在新三板挂牌。

2017年园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9%,从业人员近8万人,已形成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演艺娱乐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的局面。在2017年度苏州市13家优秀新兴业态文创企业中,园区企业占比近七成。同时,园区也在发挥自身开放优势,推动文化“走出去”,文化服务贸易日益壮大。截至2017年底,园区海外市场文创产品销售累计营收28.5亿元。

文化产业的繁荣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成为提升城市文化气质的重要源泉。

苏州芭蕾舞团成立于2007年,是江苏唯一的专业芭蕾舞团。苏芭艺术总监李莹旅美多年,自回国筹办芭蕾舞团以来,见证了国内芭蕾舞市场的逐渐成熟。“我们需要观众,不能只是高高在上的创作。但也不能刻意迎合,丢失艺术水准。”李莹说。通过将西方芭蕾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苏芭先后推出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囍》,新古典主义交响芭蕾《肖邦的诗》,摇滚芭蕾《邂逅摇滚》等舞蹈,成为园区文化生活的一张名片。(完)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