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常州“创新之核”

瞭望新闻周刊2018年10月25日16:15分类:区域经济

应税营业收入106.68亿元,首次实现半年度营业收入过百亿元,增幅超过30%;新增授权专利900件,新增入驻机构和孵化企业262家;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其中首次申报企业14家;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90项,合同金额18765万元……2018年上半年,常州科教城无疑给出了一份分外亮眼的经济“成绩单”。靓丽数字的背后,是常州科教城一直聚焦的两个字——创新。8月,时任常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科教城党工委书记徐光辉告诉记者,近年来,常州科教城始终秉持“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理念,抢抓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长征之路,顺应大趋势,抢下先手棋,打好组合拳,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在高等教育、载体创建、平台升级、公司孵化、产业培育、人才招引以及开放合作、科技金融、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

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国家级中德创新园区、国家高职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软件园、国家级留学生创业园、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创新园区……一系列“头衔”印证着科教城作为常州“创新之核”的锻造轨迹。

“秘诀就是两个方面:一是改革创新,改革注重问题导向,把市场配置创新资源作为‘牛鼻子’;创新注重效果导向,把产学研用结合作为‘主抓手’;二是融合发展,经济科技教育并举,创新创业创造并进,不断厚植全要素生态。”徐光辉谈到。

如今,在这个面积仅5平方公里的园区内,科技人才总数超过2万人,其中国家级人才68人,省“双创人才计划”79人,入驻创新型科技企业近3000家,公共研发机构31家。平均每天创立2家科技企业、转化1项科技成果、新增4件授权专利和授权2项发明专利。每一个方寸间,都是创新创业者的最佳“栖息地”。

招才引智搭建创新平台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暨江苏中科院智能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理事会在常州科教城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科院常州中心与江苏中科院智能院的整合方案。

采访中,中科院常州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2006年11月,中科院常州中心在科教城成立。2013年10月,中科院、江苏省和常州市三方签约共建江苏中科院智能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与中科院常州中心按照“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模式运行。

“此次整合的目的,就是结束长期以来两种‘中科院’声音的现状,解决产业化发展瓶颈,更好地实现院地协同创新。”他表示。

协同创新,这是一个对常州科教城有着决定性意义的词汇。

不同于传统的产业园区,始建于2002年的常州科教城最初只是一座以高等职业教育为特色的大学城,其初衷是通过将高等教育资源集中起来以解决当地高校资源匮乏、高端人才需要引进、自身培养能力不足等问题,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006年,在大学城基础上,常州开始建设科教城,并定位于:以高等职业教育为特色的高教园区和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特色的科技园区,努力打造一流的应用人才培养、高新技术研发转化、高科技企业孵化、新兴产业培育基地。

不过,仅仅依靠当地的教育科研资源来支撑“产学研协同创新”这个大课题,显然还远远不够。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朴文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