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校农结合”助力贫困山区扶贫产业发展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8年12月16日08:42分类:区域经济

中国金融信息网讯(记者骆飞)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的“校农结合农产品配送中心”,村民们一大早便带来自家的生姜、大米、鸡鸭等农产品赶来销售,场面热闹。

来自该乡亮寨村的村民石国义正在排队取号。“昨晚村干部发来短信,说今天有学校需要400多斤生姜。我一早就从地里挖来新鲜的,就等着收购。”因销售不愁,石国义很高兴。

记者看到,收购现场贴出了所需农产品类型、数量、价格等,整个收购过程涉及产品抽检、称重、支付等。多家收购单位在乡干部的协助下有序收购群众运来的农产品。

一旁的干部告诉记者,通过“校农结合农产品配送中心”,这些由乡里农户栽种或饲养的农产品将主要销往全县甚至全省的学校食堂。

记者了解到,干部口中的“校农结合”,是贵州省去年以来为了助推贫困山区农产品销售探索的一项扶贫政策,主要基于全省各类学校食堂日常农产品市场采购需求,将其与山区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生产的农产品销售有效衔接,实现田园直通校园,助力“黔货出山”。

谈到销售,亮寨村村民杨胜军说:“我们老百姓愁销不愁种,尤其是调整产业结构后,更需要稳定的销售市场。”

过去由于缺乏销售平台,杨胜军为了自己种的大米能卖个好价钱,不得不舍近求远运往十七八公里外的独山县销售,一来二去增加运输成本不说,有时还不能及时卖完,又要再次拖回家,很折腾。

“在乡里'校农结合农产品配送中心’销售,距离近,而且村干部会提前发布订单信息,方便了村民销售。”杨胜军说,有啥卖啥,要多少运多少,不跑冤枉路。

跟随销售路线,记者来到位于省会贵阳的贵州大学双馨园食堂,大门口一个名叫“贵州大学'校农结合’扶贫农产品直销点”的板房里,几乎每天都供应着直接从农户地里采摘的水果、蔬菜等。除了销售,这些生鲜农产品更多被食堂烹饪成全校几万名师生的一日三餐。

“从去年初到现在,全校扶贫采购的金额达到1500多万元,惠及全省42个村的7480名贫困群众。”贵州大学后勤服务集团饮食服务公司经理杨欢欢告诉记者,通过“校农结合”,学校师生几乎每天都能吃到大山里的绿色农产品,既提高了食堂饭菜品质,又增加了山区农产品销量。

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说,通过“校农结合”,高校找到了参与脱贫攻坚的新方式,除了食堂采购,学校还能充分发挥人才、技术等优势,有效服务农村,帮助农民,提升农业。

在贵州省息烽县石硐镇,今年猕猴桃丰收让干部群众对脱贫更有信心。“要是没有贵州大学龙友华教授支持,就没有今天石硐镇的猕猴桃产业。借助'校农结合’,这些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帮扶,增强了基层农业科技种植水平,提升了农产品生产能力。”石硐镇党委书记张成志说。

2017年以来,贵州大学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聚焦果、蔬、茶等产业,共选派了近500名教授、博士、科技特派员等到基层驻点帮扶。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等每年也有100多人次的专家学者在基层帮扶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据统计,目前贵州各级各类学校食堂共有17890个,就餐学生数达620万人。全省学校食堂每月采购常用农产品涉及大米、肉类、蔬菜等10多种,需求量达10万吨以上,价值约10亿元。(完)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