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增收 甘肃借农村电商拓宽消费扶贫路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2月15日15:48分类:区域经济

中国金融信息网讯(记者卫韦华)近年来,在促进农村消费提质升级的过程中,电商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电商企业加速向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布局,成为助推当地产业扶贫的“引擎”。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甘肃省依托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培育优质农产品线上品牌,助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连接到国内外的大市场,为贫困户增收插上“翅膀”。2018年前11月,甘肃省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110亿元,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逾260元。

--需求对接生产 打破信息不对称壁垒

贫困人口要持续脱贫,需要有产业的支撑。记者在甘肃省庆阳、定西、陇南等地调研发现,国家提倡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以特色、小众产品为主,但特色、小众产品在当地的市场小,易饱和。同时,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对市场的把握能力非常有限,产业可持续性差。好东西卖不上好价,消费者想买又买不到。因此,只有扩大市场,才能带动脱贫。

今年刚开年,甘肃庆阳市环县的农户讨论最多的就是“开春种植哪种小杂粮”,而引发这个话题的正是当地电子商务的发展。近年来,环县依托电商倒逼农户调整产业结构,通过电商环县麦上客公司众筹项目,与贫困户签订“油小米”订单种植项目,改变贫困户以往盲目种植低附加值农产品的习惯。短短几个月时间,就下达订单898个,为参与众筹活动的贫困户户均增收1800多元。截至目前,环县电商众筹扶贫共发起12个项目,涉及黄花菜、羊肉、苹果等十余种农产品,共筹集资金15万元,涉及贫困户150多户。

此外,为了让电商在扶贫中持续发挥作用,环县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入手加强扶持,助推农村电商发展。在硬件建设方面,通过实施239个行政村宽带进村和升级改造,实现行政村宽带网络和电子商务服务点全覆盖。同时,建设环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仓储物流配送服务中心、小杂粮精选加工厂和网货供应中心,做到网销产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追查、责任可追究、质量有保证。整合物流快递企业,实现统一分拣、统一配送,保障网销产品优质达标。

在软件配套方面,充分整合各类培训资源,通过“请进来教、送出去学、实践中练”等方式,孵化电子商务种子企业30户以上,培育个体创业者150人以上,培养电商专业人才200人以上,打造一支“懂营销、留得住”的本土电商人才队伍。按照扶大、扶强的总体思路,2017年环县出台了《环县电商金融扶持意见》,进一步扩大对返乡青年、贫困大学生等电商创业群体的金融支持范围和力度,全力推动电商企业和个体网店扩大规模、提升效益。

据悉,2018年,环县共实现电商交易额7.1亿元,相当于前三年之和。网络零售额达到1.27亿元,增长60%,占到全市的四分之一。环县同时被评为“2018年中国特色产业互联网品牌示范县”。

--“新农人”回乡推动扶贫产业链重构

在地处偏远山区的陇南市西和县西高山乡的朱刘河村,一种流传了千年的造纸术,是这里的人们赖以生存的“饭碗”。经过砍、剥、晒、泡、蒸、洗、扭等72道工序,一张麻纸才能诞生。

81岁的刘应喜老人和老伴是村里年纪最长的造纸艺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们制的麻纸依然是上等品质。每到周末,西和县淘宝店“陇香缘”的店主李亚运都会上门收购刘应喜和其他贫困户制作的麻纸。一张麻纸成本价大概4元,他的收购价是8元。

“去年销售额达25万元,今年预计能突破30万元。”李亚运说,他2015年开淘宝店,起初生意不温不火,直到卖西和麻纸后,店铺销量才一路上涨。

“以前卖麻纸得去集市上,要走五六十里山路,卖不出去只能糊墙。”刘应喜说,自己做了60多年麻纸,还从来没赚到过这么多钱。这两年通过电商卖出去的麻纸不仅让她家盖起了二层楼,不少跟着她的学徒自立门户后“一年也能赚2万多元”。

记者调研了解到,中国传统农户的生产方式过于分散,农产品的品牌化、标准化不达标,竞争力弱,加之缺乏相关技术人才,导致产品没有竞争力。但是通过电商的运营团队组织农户,带着农产品返回电商平台,向农村引入新的生产要素,为推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链重构提供了新的可能。

西和县正是甘肃省将电子商务与产业精准扶贫相结合的一个生动缩影。2016年开始,西和县实施电商发展人才培养计划,动员大学生村官、“两后生”、返乡社会青年、残疾人、“双联”队员和驻村工作队员开办网店。并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向从事电商创业的优秀返乡青年、未就业大学生、“两后生”、退伍军人、残疾人等给予每月600元的奖励支持,为他们提供创业的机会和条件。

人才培养计划有效带动了特色产品生产加工、物流快递、设计包装等相关产业发展。目前西和县已初步建立了集管理运营、电商扶贫服务、宣传培训、创业孵化、网货供应、信息发布“六位一体”的县乡村三级电商便民公共服务体系。截至目前,西和县开设网店200多家,销售额达600多万元。

--聚焦问题短板 推进电商扶贫有序发展

近年来,尽管甘肃省农村电商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短板。采访中,一些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和农户反映,现阶段,甘肃省农村地区的电商基础设施滞后、服务体系配套功能不够完善、农产品网货品牌较少等问题仍比较突出。

不少农村基层工作者反映,在甘肃农村,4G网普遍覆盖不全,甚至还有没网没信号的区域,发展农村电商基本是纸上谈兵。此外,物流也是农村电商基础设施的痛点之一。交通不便、运输缓慢,导致市场无法打开,有订单但送不出去。

对此,甘肃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建君等学者建议,应以问题为导向,弥补短板,进一步深化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大平台合作,为深度贫困县孵化网货品牌,推进农村电商有序健康发展。

首先,要解决特色农产品产业化问题。贫困地区的农业往往小而散,而企业的需求较大。需要进一步强化对接,通过预付一定生产资金、指导成立合作社、入股联营等形式指导贫困户订单化生产,批量化供应。

其次,改善消费体验不够好的问题。农村电商产品分级、储藏保鲜、快递物流、包装文创等环节较为落后,消费者在收到产品后的心理落差很大。这就需要注意培养供应链服务商,改进从田间地头到居民餐桌的全供应链体系,推行质量可追溯体系,提高体验感。同时,要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网络、物流的“降费提速”力度,改善电商基础设施条件。

第三,要克服有品不优的问题。要强化区域特色品牌塑造,挖掘背后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对消费扶贫“浑水摸鱼”的问题,加大惩戒力度,防止夸大宣传、借机谋利的贫困地区滞销农产品促销等问题,推动消费扶贫健康发展。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