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7万多人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4月17日15:59分类:区域经济

新华财经西宁4月17日电(记者骆晓飞)柳吐新翠、梨绽芳华,青藏高原的春天来了。顶着强紫外线,40多岁的祁芬香带着合作社的几名工人在樱桃园剪枝。

“3年的树了,去年就已挂果了,今年管理得好,估计会有比较可观的收入。”祁芬香笑着对记者说。

祁芬香是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共和乡高营村永祥蒜苔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人员,她所在的合作社组建于2015年,主业是种蒜。3年前,她参加了政府组织的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掌握了果树栽培技术,于是合作社又新增了樱桃种植这个“新产业”。

而今,这个合作社以土地流转和现金入股的方式吸纳了全村106户农民入社,集约土地100多亩,开垦撂荒地30多亩,不仅实现了蒜苔、樱桃等多个农产品的多元种植,而且还建成了一座储量100吨的保鲜储藏库,初步形成了集种、储、销于一体的经营模式。

“以前靠传统经验种地,就几亩地有时还觉得招呼不过来,现在农忙时,还要管理合作社的五六十个人,这都多亏了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祁芬香说,2015年以来,她先后参加了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班、新型职业农民果蔬班等培训,并获得了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

正是这培训让祁芬香在合作社越干越顺手,她现在不仅是合作社日常运营的管理者,而且是合作社的农业技术师傅,光她带出来的种地技术能手已经有五六个了。

为了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破解“谁来种地”问题,2013年以来,青海省在试点先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的实施范围,6年间实现了39个县(市区)培育工作全覆盖。如今,数以万计像祁芬香一样的职业农牧民已成为青海农村牧区农牧业发展的生力军。

“乡村要振兴,关键要靠产业,产业成败与否,还是靠懂农村爱农业的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实施正在为青海乡村振兴注入活力。”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葱花香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任臣义说。

任臣义也是一名经培育而获得认证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外从事旅游行业多年以后,他于2016年回乡创业。在他的带动下,按照“村两委+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短短3年间,互助县东和乡麻吉村391户人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户吃上了旅游饭。

“麻吉村能从穷山沟变成金窝窝,还在于有个致富领路人和带头人。”青海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互助分校校长姚元福说。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围绕青海省农牧民培育工作实际,从省级层面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指导意见》,初步建立起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类协同”,初、中、高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制度体系。这种转变使得培育更加有针对性,培育出来的新型职业农民示范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据介绍,截至目前,青海已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牧民7.6万人,认定新型职业农牧民1.3万人。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曹梓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