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根留住”:发掘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4月20日21:19分类:区域经济

新华财经北京4月20日电(经济分析师张健)古人云:“礼失求诸野”,乡村是一个文化宝库。但在城镇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文化日益呈现出衰落之势,威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实现的灵魂与价值指引,专家认为,需遵循寻根的路径,发现传统文化载体,为乡村振兴提供依据。

进入21世纪后,我国乡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衰落,村落空壳化、乡村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以至于“乡村未来”一度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专家学者对待乡村的态度也截然不同,有人认为乡村是落后的,必然被城市所替代。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远离乡村、远离农业,就成为人们共同的心理期望。

“在‘记得住乡愁’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乡村,隐约感觉到了乡村存在的价值,发起了诸如‘乡村重建’‘乡村让生活更美好’等活动。但乡村文化的根在哪里?”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朱启臻在今天举办的“乡村价值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上表示。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文化迎来了发展的新时代。但在城镇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文化面对城市文化的冲击,日益呈现出衰落之势。随着文化市场的开放,一些不良文化、宗教文化等进入乡村,抢占乡村文化建设阵地。而且当下我国乡村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乡村文化价值体系尚未构建起来。一部分人甚至据此认为,乡村文化已失去了存在的根基与价值,其最终结果会被城市文化所替代。如果乡村社会丧失文化强有力的支撑,承载着农民美好愿望的乡村振兴将难以实施和实现。

北京市农职学院教授朱启酒从事多年特色小镇建设实践,他认为背离乡村价值、不尊重乡村文化是很多特色小镇不可持续的重要原因。

古人云:“礼失求诸野”。乡村是一个文化宝库,但宝库也需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杜志雄认为,中华民族许多优秀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的宝贵财富、重要基础和不可或缺的内容。

朱启臻的新书《把根留住:基于乡村价值的乡村振兴》论述了乡村振兴与乡村价值的关系,提出忽视乡村价值、另起炉灶的乡村建设,是无根的乡村、无根的文化,往往会成为空中楼阁和摆设,这方面的教训并不少见。需遵循寻根的路径,发现传统文化载体,为乡村振兴提供依据。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无不与乡村文化有关,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实现的灵魂与价值指引。如何重塑乡村文化、建设好乡村文化,理应成为当下乡村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与价值诉求,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具体行动。

多位我们走访的专家认为,发现和放大乡村价值很有必要。乡村文化重塑并不意味着回归复古和重新构建乡村文化的价值体系和行为体系,而是在保持自身传统和特质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现代性因素融入到乡村文化之中,找到新的生长点,实现其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朱守银认为,与城市工业化的统一性、规范性和集聚性相反,农村存在价值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乡村振兴模式应该多种故事、多种路径,不应单调地复制推广。

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徐平说,发展乡村要注重乡村文化的保护。乡村可以变,魂不能变,根不能变。

“我们既要发现乡村价值,又要分析乡村文化的载体,揭示乡村价值体系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使更多的人明白我们应该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懂得如何在乡村发展中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朱启臻说,“让村民享受田园风光的同时,也能充分体验到乡村文化可以带给他们实实在在的好处。”

“乡村价值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由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中国农业大学出版联合举办。

《把根留住:基于乡村价值的乡村振兴》是中国农业大学校“双一流”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的重要成果。2018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在国家战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四个领域出版了《把根留住:基于乡村价值的乡村振兴》《农技推广体系的转型与创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农村组织与农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县域金融扶贫的田东经验》《阡陌共语——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行动纪实录》《稼缘——中国农业大学校友风采录(之一)》6本图书,还有6部作品将于年底之前陆续出版。以上出版项目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负责实施。(完)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蒋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