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记者广西行 感受“一带一路”建设脉动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7月28日15:29分类:区域经济

新华财经南宁7月28日电(记者查文晔 农冠斌)广西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国向海通道重要的南向出口。日前,2019“海峡两岸记者广西行”联合采访团一行赴南宁、东兴、防城港、钦州等地采访,感受广西“一带一路”建设的脉动。

建设“数字丝绸之路”

22日,采访团一行来到位于南宁的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走入公司的智能展示中心,记者们被大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所吸引:中国与东盟的实时上网状况、实时通话状况、港口物流追踪、东盟舆情监测……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信息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将建设连接中国与东盟的“数字丝绸之路”。根据2016年国务院批复的《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方案》,这里将打造为以广西为中心、辐射西南中南、面向东盟国家的信息枢纽和信息产业基地。

3年多来,信息港建设稳步推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亚欧5号、亚太直达及亚非欧1号3条国际通信海缆建成开通;中越、中缅、中老10条跨境陆路光缆系统建成开通;中国联通南宁国际局、北海国家顶级域名解析系统节点建成使用;中国—东盟信息港大数据中心、中国移动(广西)数据中心、中国电信(广西)东盟云计算数据中心已建成。

该公司对外合作部总经理李莹表示,公司针对东盟国家不同的情况展开合作。对新加坡等较发达地区,公司引进其先进的技术和服务,例如货物通关“单一窗口”申报;对菲律宾、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发展中国家,公司重视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大力推广eSIM无卡通讯、政务数字化等技术。

红火边贸推动跨境电商发展

25日一早,采访团一行来到东兴市北仑口岸,这里是广西重要的边境口岸。100多米长的北仑河一桥中间是中越边境线,桥的另一端是越南芒街口岸,中越两国咫尺相望。

8点钟,越方边境大门打开,边民们背着大小包裹,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北仑口岸跑来。这壮观景象吸引两岸记者拿起摄像机,纷纷开始拍摄。

一位越南边民告诉记者,他在东兴开了一家饮食店,早一点过来开门营业,就能多赚一点。东兴市商务和口岸管理局工作人员陈晓介绍说,很多越南民众在东兴开有饮食店,在这里就可以吃到正宗的越南美食。两地边贸也很热络,中方从越南进口的商品以水果、咖啡等食品为主,出口则以服装、陶瓷、小家电为主。

上午8点36分,东兴口岸电子屏上的实时统计数字显示,当天出入境已达1437人次。据悉,2018年东兴口岸出入境达1219万人次,居中国边境陆路口岸首位。

陈晓表示,口岸现已建成28条自助通关查验通道,过往民众凭证件和刷脸就可快速通关。目前,全长400多米的中越北仑河二桥已建成并开放使用,便利的交通将加速推动东兴口岸的发展。

红火的边贸也带动了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东兴启迪之星沿边跨境孵化基地,从加拿大回国创业的大有电子商务公司负责人裴沛表示,这里实施免一年办公室租金等创业扶持政策,人力成本较低,公司主要从事在东盟国家的跨境电商广告投放等业务,业务增速十分可观。

据统计,2018年广西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1032.5亿元(人民币,下同),在全国沿边省区中排第一位。当年广西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额达570亿,同比增长34.1%,占广西进出口比重13.9%,预计今年还将快速增长。

海铁联运打造南向新通道

26日,采访团一行来到中马钦州产业园区。该园区是中国与马来西亚合作项目,已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马经贸合作的标志性工程。

在园区内的科艺新能源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已开发出在半小时内对电动车快速充电的技术,续航里程可达200多公里。公司的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充电桩项目一期工程已投产,年产3.3万套集成电路充电桩,年产值3亿元。

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莫福文介绍,经过7年多的开发建设,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基本形成,国际合作机制日益完善。目前有来自马来西亚和香港地区的企业入驻,非常希望未来有台资企业入驻。

在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大批货运集装箱整装待发。今年6月30日,满载70个标准集装箱货物的中欧班列从这里首发,驶向德国杜伊斯堡。目前,包括钦州港在内的北部湾港已开通了至重庆、成都、昆明、兰州等西部6省区市的5条班列线路,开通外贸航线24条,通过“渝新欧”等中欧班列实现“一带一路”的无缝连接。2018年,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290.2万标箱,同比增长27.4%。

在防城港市,“让北部湾海鲜跳进重庆火锅”成为当地一句流行语。自2016年2月首列东盟海鲜冷链集装箱专列开行以来,从防城港市始发的公铁联运冷链专列共计开行了139列,每年有超过120万吨海产品、水果冷链货源在防城港一带组货,发往云贵川等南向通道沿线省份。

“7年前我来广西采访,发现很多大学生在学越南语等小语种,当时还不太理解。今天看到广西和东盟间各种交流合作蓬勃发展,我佩服广西发展的前瞻性。”参加联合采访的台湾TVBS电视台记者陈相如说。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曹梓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