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光燃起田野新希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8月05日14:30分类:产业经济

新华财经北京8月5日电(记者董峻 于文静)盛夏正是桃李芬芳、瓜果飘香的季节。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品种越来越丰富,优质农产品数量不断增加,广袤田野日益焕发新的活力。在琳琅满目的农产品背后,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众多科研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他们将论文写在大地上,不断推动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服务农业:推动产业实现绿色变革

大暑已过,在无锡市阳山镇和宁波市奉化区,水蜜桃线上线下销售正旺。

“以前桃农习惯用除草剂把桃园清得干干净净,现在专家经常来指导,园子变化很大,不打除草剂了,马唐草、水花生、狗尾草等植物自然生长,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桃树挂着迷向丝防治梨小食心虫,施用有机肥,种出的水蜜桃更香甜。”无锡桃源圣境水蜜桃种植基地负责人杨文兴说。

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马瑞娟表示,近年来专家们在江苏等地推广宽行种植、果园生草、长枝修剪、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传播现代绿色种植理念,针对枝枯病、流胶病、果实品质提升和贮运等产业重大问题持续协同攻关。

桃园的变化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扎根基层、服务农业的一个缩影。2007年,原农业部财政部启动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通过聚焦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生猪、奶牛等50个主要农产品组建了50个相应的体系,集合了全国800多个科教和企事业单位的2600多名专家进行科技攻关,形成跨部门、跨区域、跨单位、跨学科的优势科技力量联合协作解决产业重大问题。

体系建立12年来,对于保障“米袋子”“菜篮子”发挥了重要作用。原农业部推介的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半数以上由该体系研发。其中水稻体系研发的“龙粳系列”品种,占黑龙江省水稻总面积的一半,打破了日本品种一品独大局面;蛋鸡体系、肉羊体系、水禽体系等通过协同攻关,改变了品种长期依赖国外进口的产业瓶颈;柑橘体系将新品种选育、果园改造、病虫害防控等技术系统集成,使柑橘供应期从3个月延长到10个月。

助力脱贫: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增添新动能

盛夏的大别山区,巍巍青山笼罩在云雾间。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主簿镇金塘村农民储昭才正穿着塑胶皮裤在深至大腿的水田中采收茭白。他告诉记者,以前靠外出打工“打石头”为生,现在专家们推广茭白种植,每亩能收入5000多元。

“村里过去都是土坯房,现在几乎家家都盖起了'茭白’楼,日子越过越好了。”储昭才说。

据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站长张其安介绍,岳西山区降雨较多、气温较低,以前农民在零散山地种水稻产量很低甚至绝收。近年来国家大宗蔬菜、西甜瓜、特色蔬菜等三个产业技术体系共同推广山区生态型蔬菜,推动西甜瓜与蔬菜轮作套种、茄果类与豆类蔬菜避雨栽培、茭白及“茭白+甲鱼或鸭子”生产模式,帮助4万多农户实现脱贫,推动岳西县成功脱贫摘帽。

科技带来致富希望。从2014年开始,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开展科技扶贫,为641个国家级贫困县建立了1721个产业技术示范基地。

科技,正在为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增添新动能。

机制创新:科研人员聚焦难点协同攻关

曾几何时,科研工作者在“象牙塔”里搞科研,科研和生产“两张皮”是老大难问题。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说,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不改变体制和编制的情况下通过创新机制,盘活了全国农业科研资源,破解了三大痛点:

——尊重农业生产和科研规律,通过稳定资金支持使科研人员能安心搞科研,破解了科研投入“过度竞争、稳定不足、程序繁杂”的机制痛点。

——打破了部门、学科、区域界限和利益藩篱,实现了集团军式协同创新,破解了科研项目“临时搭帮、各自为战、联合验收”的组织痛点。

——采取自下而上确定任务、自上而下分解任务、技术用户评估效果的管理办法,破解了科研评价唯论文、专利和奖项的管理痛点。

“现在周末很少休息,有时晚上11点多还有农民发微信问问题,虽然辛苦,但能够发挥专业知识带动脱贫致富,我们特别有成就感。”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站长方凌坦承,加入蔬菜体系前,自己多数时间在实验室和试验田里,如今她每年至少200天在下乡,发现和解决产业问题,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

廖西元表示,随着国家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研究重点将围绕保障农产品数量和质量效益以及资源环境安全并重,把分布在不同体系的品种培育、植物保护、土壤污染防控、秸秆综合利用、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农机装备、产业经济等岗位科学家横向组织起来,就产业急需的关键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曹梓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