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发展新理念 走出振兴新思路——吉林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8月07日09:03分类:区域经济

新华财经北京8月7日电(记者高亢 周立权)2018年全省生产总值较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168倍;与186个国家、地区建立经贸关系,5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在省内投资建厂;平均7个人就拥有1辆私人汽车……70年来,吉林这片黑色沃土上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变。

国务院新闻办6日举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省(区、市)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共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吉林省人民政府省长景俊海介绍吉林推进高质量发展新实践和民生改善的新变化。

着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对吉林老工业基地新旧动能转换至关重要。”巴音朝鲁说,推进“数字吉林”建设的主攻方向和突破点,就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将加速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吉林制造业深度融合。

近年来,吉林举全省之力推动汽车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去年,吉林启动建设了红旗智能绿色小镇,在10公里范围街区里,从创意到研发、生产、售后服务等一应俱全,创新型小镇的出现进一步加快了吉林传统产业信息化建设步伐。

“这几年,一汽集中力量开拓创新,有望'浴火重生’。”巴音朝鲁介绍说,红旗轿车的智能化和数字化科技含量逐年提高,去年红旗乘用车销量增长640%,今年上半年增长255%,全年有望突破10万辆,民族品牌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强。

同时,轨道客车、新一代地铁也成为吉林崭新智能制造典型代表新名片: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首次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智能行车、智能服务、智能运维的北京到张家口奥运智能高铁,将由吉林长客制造,年底前即可具备批量生产能力。

向高技术产业转型,吉林着力推动航天信息产业发展。“'吉林一号’是首个由省组织研发、以省名命名,也是我国第一个商用民用的卫星。”巴音朝鲁说,到2022年,“吉林一号”有望实现140颗卫星在轨运行。“吉林一号”卫星的发射,带动了吉林光学制造、精密加工、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为老工业基地“数字蝶变”打下坚实基础。

新思路引领打造创新“新引擎”

近年来,吉林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加减乘除”一起做,“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一起抓,装备制造、精密制造、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航天信息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迅速成长,创新成为老工业基地脱胎换骨的金钥匙。

为加速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吉林在推动“三个五”发展战略、长吉图战略、中东西“三大板块”建设的基础上,细化实施了“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计划把长春打造成“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进一步做大“长春经济圈”,发挥主导辐射带动作用。

“我们以'长春经济圈’为主区域,重点在创新驱动、培育千亿级企业、万亿级产业上用心用力,打造创新领跑'新引擎’。”景俊海介绍说,上半年,“长春经济圈”在建、拟建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140个,总投资达到1.26万亿元。众多创新项目扎实推进,吉林必将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新路。

创新已深刻融入吉林发展理念之中。近年来,吉林搭建创新创业孵化载体39个,设立5亿元产业投资基金,推动大口径光学、航空遥感与测量等成果转化落地。

2019年上半年,吉林“工业走廊”466个项目投资1500多亿元,103个项目投产见效,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集聚发展;医药走廊新开工项目70个,投资370亿元,长春和通化两个医药健康集群率先发力,医药健康产业正在成为吉林新的支柱产业。

加大民生投入 增强群众获得感

新中国成立初期,吉林城乡居民储蓄人均不到4分钱,现在吉林人腰包越来越鼓,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0172元和13748元,人均储蓄4.63万元;随着医疗卫生方面的持续优化,吉林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2岁,比全国高1.5岁。70年步履铿锵,吉林进入效益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获益最多的时期。

据巴音朝鲁介绍,近年来,吉林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新增财力的75%以上用于改善民生,每年承诺办好一批民生实事,解决了37.6万户“无籍房”等热点难点问题。

关注民生,教育先行,吉林在教育发展上下了真功夫。截至去年底,吉林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高中阶段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比全国高出5.7、5.1、16.7个百分点。同时,吉林就业质量也得到全面提升,健康事业全面发展,文化产业快速推进,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和精神食粮。

据巴音朝鲁介绍,吉林的贫困人口从2015年底的70万减少到2018年底的7.8万,贫困发生率由4.9%下降到0.5%。“今天的吉林,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大局稳定,各族群众日子过得更加红火。”巴音朝鲁说。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曹梓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