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规划先行山西灵丘县着力破解农村建设“同质化”难题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8月13日12:23分类:区域经济

近年来,山西灵丘县将乡村振兴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依托自然风光、区域文化等优势,强化顶层规划设计,突出打造山水特色乡村,完善基础设施,着力破解农村建设“同质化、碎片化”的难题。

顶层设计绘蓝图

一栋栋红瓦房错落有致、一座座木门楼新颖别致,干净整洁的柏油街巷,街头公共浴室、愿景馆、粪尿分集公厕……。300多户的沿河村是灵丘县唐河大峡谷里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落。在实施乡村提升工程中,沿河村的华丽转身,气质有了大提升。

沿河村村党支部书记刘兴贵介绍,在实施乡村提升工程中,我们坚持规划先行,以片区旅游化为理念规划村庄。

事实上,灵丘县把编制规划作为破解农村建设“同质化、碎片化”的利器,强化顶层设计,一张蓝图管全局。汇聚各方资源和力量,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让设计师沉下来,让村民参与进来,共绘全县乡村发展蓝图,这是灵丘县实施乡村振兴的第一步。

此外,以每年一届的“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为平台,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设计团队研讨有机农业发展,共同谋划美丽乡村建设。依托灵丘生态良好、历史悠久的优势,将乡村建设与平型关大捷遗址、赵武灵王墓、桃花溶洞、空中草原等历史遗迹、美丽景点保护开发结合起来,提炼地域文化元素,打造具有灵丘特色的乡村风貌。

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灵丘县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及六个专项规划》《灵丘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美丽乡村集中连片建设规划》等100多项,制定了《灵丘县农村住房设计参考图集》,构建了理论实践结合、地域特色浓郁、群众积极参与的规划体系,为全县乡村建设指明方向。

补齐发展短板

“杨庄过年听下关”是灵丘当地的一句家喻户晓晓得俗语。说的是杨庄村人不知道啥时过年,爬到村前的山梁上,听到8里地外的下关村响起了鞭炮,才知道是过年了。杨庄村是灵丘下关乡的一个行政村。距离县城130多里,村子深藏在大山里,十分的闭塞。

乡村振兴,首先要解决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完善基础设施,补齐发展短板。灵丘县整合交通、住建、环保、农业等专项资金集中投向农村,以就地城镇化为目标,全面保障农村居民出行、住房、饮水、如厕等需求。

如今的下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泥山路变成柏油路,

村村通公交也通了,村子也干净漂亮了……

灵丘县坚持乡村提升与易地搬迁、危房改造相结合,着力解决安居问题。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难以实现就地脱贫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高标准建设安置点13个,109个深度贫困自然村、20个行政村全部搬迁,14471名群众“拎包入住”新居。

与此同时,对全县所有农村住房进行了全面排查,开展危房改造,2018年年底全县实现“危房全部清零”。按照“今天移民搬迁点、明日乡村俱乐部”的目标定位,结合“星级村”创建工作,打造了龙渠沟、小寨等集美丽乡村和旅游示范村建设为一体的移民安置点,实现群众居住条件从“危”到“安”向“宜”转变。

土味乡愁有气质

2018年以来灵丘县投资2.79亿元,全域实施乡村提升工程,制定“星级村”评定标准,推动255个行政村创建三星级卫生乡村、四星级美丽乡村和五星级旅游乡村。12个乡镇、255个行政村深挖地名文化内涵,建设了各具特色的“村标”“步道”“景观”“墙绘”等,一村一景,一隅一韵,打造乡村特色风貌旅游带。

灵丘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向阳介绍说,在乡村提升工程中,我们不仅要面子而且更要里子,特别注重风貌提升,塑造土味乡愁新村。以留住记忆、留住乡愁为目标,积极打造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乡土气息的美丽乡村。

村容村貌在蜕变,群众的精神风貌也在悄然变化。全县所有行政村通过开展村民自治,制定《村规民约》,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立爱心超市,开展“美丽庭院”四互活动,户与户之间互看互学、互评互比的良好道德风尚也“随风潜入夜”。

2018年,灵丘县入选首批“国民休闲旅游胜地”。全县12个村入选全国绿色村庄名单,12个村被评为省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个乡被评为省级美丽宜居乡村集中连片示范区。全县48个村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村,77个村达到美丽乡村和旅游乡村标准。(武海珠 王鹏 马明清)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曹梓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