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颍东: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助力脱贫攻坚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8月20日17:36分类:区域经济

新华财经合肥8月20日电  在地里种什么、怎么种、怎么卖,是当下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所在。在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杨楼孜镇王小庄村,一帮基层干部和村民为发展经济,尝试改种“豆”为种“瓜”,“种”字背后的一字之差,改变的不仅仅是传统种植理念与方式,而且也抓住了发展新机遇。两年来,这里正在发生着悄然变化。

这段时间,对于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杨楼孜镇农经站科技员张德红来讲,最高兴的事莫过于边晨练边看冬瓜了。早晨6点,从镇里出发沿着“村村通”一路慢跑到王小庄村的千亩黑皮冬瓜种植基地,便能看到火热的采摘销售冬瓜场景:五六辆20多吨载重量的货车一字排开装车码瓜,一季冬瓜下来,村民的腰包便多了上万元的收入。

1111

村民们在采摘新鲜的黑皮冬瓜

“一点一滴,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王小庄村黑皮冬瓜的成功吊种,张德红是打心眼里的高兴,一方面是搭架吊种黑皮冬瓜技术带来产量上明显提升,1亩地的亩均产量由原先的1万斤上升到现在的1万公斤;另一方面是种植规模由去年的500亩扩大到今年的1200亩,村民们参与冬瓜产业的积极性提高了。

王小庄位于颍东区最东面的杨楼孜镇,邻近颍上县,村地理位置较偏远,离城区近40公里,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66户,“一麦一豆”的劳作模式是村民沿习了多年的习惯。

如何打破这种传统的种植思维定式,在砂土地上搞出变化来?王小庄村党总支书记董贺朋了解到黑皮冬瓜肉厚汁多、营养价值高,市场俏销,于是决定带领村民成立利之发家庭农场,流转土地500亩种起了黑皮冬瓜。但隔行如隔山,技术是难关。今年初,董贺朋与张德红一起从河南请来技术专家驻地指导,亩产量跃升到两万斤,一亩地纯收益达6000元。再加上一季小麦的收成,效益比传统种植“一麦一豆”翻了数倍。

22222

张德红和董贺朋在查看麦茬冬长势

邻近乡镇的村民闻讯后,赶来就业的也不在少数,王仲珍就是其中一位,现在已成长为技术能手、冬瓜“代言人”了。村民韩文成则另辟蹊径,发展大棚小冬瓜种植,小冬瓜有着个头小、连续生长的特性,8亩地的小冬瓜从3月份上市到现在卖了10多万元。

同时,王小庄村通过开拓电商销售渠道,使得黑皮冬瓜在“一亩田”等农产品网上很畅销,与几十家外地客商建立了业务关系,产品销到了广东、上海、福建、浙江、河南和安徽等地的蔬菜大市场。旺季时,每天发货都在300吨以上。

目前,王小庄黑皮冬瓜种植规模已扩大1200亩,其中流转贫困户土地达300多亩,发展起大户连片种植有700多亩,带动村民自发种植有300多亩,提供务工岗位400多个,带动贫困户就业188人、每户增收近万元。在产业扶贫下,村里尚未脱贫的56户贫困户鼓足了“摘帽”底气。(戚武奇)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陈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