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观察·中国物联网这十年 | 双良节能:构筑智慧能效云平台,聚焦能源管理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9月11日14:42分类:产业经济

新华财经南京9月11日电  位于无锡江阴的双良节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双良节能”),曾是一家传统溴冷机制造企业,近年来,积极拥抱物联网,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专注节能、节水、环保领域的技术创新,精耕智慧能源管理,推动产品服务的智能化。2017年,双良节能被工信部授予“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称号,并发展成为智慧能源管理领域的代表性企业之一,为超过30000家客户提供了产品和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支持。

——搭建双良云平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节能优先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方针。在节能创新中,设备和管理相辅相成,随着节能设备的进步与运营,设备节能的空间越来越小,管理节能逐渐成为趋势。而当前,企业能源管理较为粗放,总体能源利用率较低,管理节能方面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2011年以来,双良节能陆续投入近3000万元,把物联网产品与互联网通讯、云计算技术有效结合,开发集远程监控、云端数据备份、大数据分析、专家系统功能、预测式服务、微信推送、远程诊断等功能于一体的能源管理综合系统——双良云+智慧能源管理平台(下称“双良云平台”),为工业企业、现代楼宇、大型公共建筑等重点用户,提供能源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

参数采集传输是大数据分析、专家评估、运维诊断的基础。在感知层,双良云平台依托国内外知名品牌的传感器,自主采集耗能设备的水体温度、蒸汽压力、液体浓度、变频器频率、能耗数据等运行参数,借助4G、有线通讯,传输至双良云平台。其中,用户可以依据双良云上的能耗指标计算模型,统计分析其波动情况以及与参考标准值之间的浮动关系,控制设备的能耗成本,而服务工程师借助数据,指导用户完成基于不同使用维度的能效分析报告,帮助优化能源设备用能,实现绿色发展。

同时,双良云不仅实现了节能效果,还可进行预测式服务和远程诊断等,一旦设备出现故障迹象,平台便会立即发出预警通知,及时通知用户处理,减少故障发生率,实现对设备的运维管理。

目前,双良云平台将数量庞大的硬件设备转变成为数据采集平台,为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分享和数据增值服务创造条件,为不同用户综合节能20%-50%,延长设备寿命5-10年,降低能源成本20%-50%,减少管理成本15%-30%。

——三大创新举措,推动能源管理新突破

一是能源设备门类繁多,包括制冷机组、锅炉、空冷系统等,设备非标准化是标准化能源管理一大难题。在目前市面上大部分能源管理平台只实现单一的标准设备情况下,双良研发团队实现了双良云平台对主流工控接口的全兼容,归类非标设备,采集关键数据,进行底层数据的必要处理,通过输入通道上传至平台,一起弥补硬件缺少造成的资料缺失,实现非标数据类标准化呈现,使得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具备高度的兼容性。

二是随着物联网、通信网等技术的进步,虽然一些能源管理平台可以不同程度实现对运作参数的监控呈现,但能充分利用能耗数据进行分析的少之又少。双良研发团队制定出分析算法,植入平台,实现对设备关键结构点、真空度等核心要素的能效分析,并形成专业能源管理建议。2016年,双良云平台拿出第一份大数据分析报告,分析出双良节能化工厂区内的制冷设备真空状况不佳,在厂区及时调整温差后,实现能源效率20%。

同时,为实现不同设备、不同用户之间的关联大数据分析,双良节能与国内先进大数据公司合作,联合建模,攻克系统自动生成大数据分析报告的技术难题。

三是跨界创新是研发管理平台的又一难点,如通信和平台分属不同领域,平台类企业往往不了解工业通信知识。双良节能在APP开发、UI网页优化等多个陌生领域,与优秀团队合作,使双良云平台架构已从由C/S架构升级为B/S架构,实现了用户可在手机APP端和电脑网页端,24小时了解耗能设备运行状况。

——强强联合,云平台功能再升级

2018年12月,双良节能与无锡雪浪数制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共建“混沌能效云平台”的合作框架协议,实现强强联合,计划在5年内初步建成一套将建筑BA系统、建筑能源管理系统以及能源机房自动控制之上的开放式、广泛兼容的智慧能效云管理平台,面向不同层面提供先进的能效提升、室内空气品质提升、资产管理、物业收费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

2019年5月,双良节能正式发布“混沌能效云平台”,可借助楼宇内部监控系统的信息共享,附以人像识别技术加成,实现对楼宇内部各层人流的统计,配合楼宇的BA控制系统,为楼宇提供最佳的能效优化方案。

这一新型云平台,使双良在“节能、节水、环保”领域的节能边界得到更大扩展,全面整合能效管理产业链,并通过对“远程监控、云端备份、远程专家诊断、预知式提醒和大数据分析”五大智能化功能升级,预计预测性维护准确性从50%提高到90%,服务响应速度提高1-2倍。(中经社分析师:王璐璐)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姜楠]